还有3天电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即将全国上映。

12月3日,我观看了这部电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影片大气、震撼,故事情节里感染我,多次不经意的流下眼泪。
红旗渠位于河南安阳林州市,是建设者在艰难的条件下,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工程,被称为“人工天河”。
电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根据王献青小说《大国工匠》改编,于2016年开始筹备,历时四年精心打磨和实景拍摄,既彰显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精神,又展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取得的成就。
电影围绕石头这一人物展开,一开头看不明白,倒叙、插叙、回忆的形式。即将塌方的石洞,为捡一个窝窝头,技术员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为主线,最后解开谜团。

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近十年。该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山西石城镇——河南任村镇),干渠支渠分布全市乡镇。据计算,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绕行北京,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
在美国儿子家居住的80岁老人石天林,回到阔别二十年的故土林县。带着孙子、孙女回林县的故事,每到一个地方回忆一段刻骨铭心的往事。红旗渠修成背后的故事,画面呈现在我们面前。当时的林县人,严重缺水,为引漳河水,人工开挖,一锤一锤的打下来的。到三个老伙计不计前嫌,冒着倾盆大雨一起搬运石头,最后和好的场景。

据史料记载,从明朝正统元年(即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共514个春秋,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有时大旱连年,河干井涸,庄稼颗粒不收。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干旱严重到"人相食",在这514年里人相食5次。
元代潞安巡抚李汉卿筹划修建了天平渠,明代林县知县谢思聪组织修建了谢公渠,但是这些工程也只解决了部分村庄的用水问题,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林县缺水的状况。当时全县的耕地面积共有98.5万亩,但水浇地只有1.24万亩,粮食产量很低,人民群众生活十分困苦。

1974年,新中国参加联合国大会时,放映的第一部电影就是纪录片《红旗渠》。伯父张旺增追随时任中共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在北京写《红旗渠》书,直到1989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林县首部地方史《林县志》。
因工作关系查阅档案局档案,依然能发现伯父张旺增的笔名“林风”,发表的红旗渠文章、书籍依然保存完好。
林县县委、县政府四个班子修建红旗渠时,高度重视新闻宣传工作,对修建红旗渠的事迹、简报,出小报、结册子。

这部电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值得一看,并不是因为我是山里出来的林县人,而是具有震撼人灵魂的影片。是一部教育后人如何珍惜当下的红旗渠,现在的红旗渠水林县人民群众已不是救命水,但这个过程是在修建红旗渠的基础上建立的。没有困难时期,没有水,就不可能有修建成的红旗渠。

如今的林州市委、市政府四个班子对红旗渠宣传高度重视,清洁家园、志愿者服务、小区绿化、城市的建设,如今林州的城市大跨度的发展和变迁,我们应该感谢党,建设的富美林州、幸福林州。
红旗渠不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是一种精神图腾和文化印记。进入新时代,这部反映红旗渠精神的电影作品应时而生。
我在红旗渠的脚下长大,我们这代人的责任使命就是把红旗渠精神传承发扬。希望影片上映后,可以吸引更多人到我的老家看一看。
长风大侠
2019年12月3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