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摘抄一些书中给我触动的话语:
孩子是以即时利益最大化为判定标准,逐渐发展出与人交往的心智模式的。
活出自己是生命力本身的诉求。只要有机会,生命力就会蓬勃而出,活出那份担当和朝气。占主导位置的父母如果能够尊重和顺遂这份生命力,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性,孩子的表现很可能会超出我们的想象。
协助孩子成为一个能做自己的社会人,需要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地做这两步:首先是协助孩子从依赖走向独立,然后是协助孩子从独立走向合作。
如果成人的协助总是那么善解人意,确实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但是成人带着负面情绪拒绝帮忙,会让孩子对求人产生畏难情绪。成人带着强权要求孩子承担,又会让孩子产生屈辱感。
实际上,孩子索求睡前故事也不过是想要妈妈的温暖罢了。
孩子是根据即时利益,趋利避害地谱写人生故事的。而获得父母的温暖和信任是很重要的即时利益。父母给予温暖的言语及略微迟缓的直接帮助,就可以支持孩子从依赖走向独立。
一个孩子如果有幸在被信任中逐渐发展出自己的生命,他会更加愿意主动做到顺应社会规范。
实践证明,做好自己,自然会对别人起到感染和带领作用。
父母活出接纳力,便能让信任、欣赏、尊重、合作成为孩子人生剧本的主色调,进而切实地成就孩子一生的幸福。何乐而不为呢?
这部分对孩子心智发展的描述是入木三分的,海姥姥对儿童心理学有很深刻的体悟,换位思考,从孩子的角度看待他们是如何与成人互动的,从而引发父母思考,如何做才能真正支持到孩子成长为独立社会人。
我自己是个做事要求很高的人,要么要效率,要么要全面,但是当自己忽略某方面时,又是彻底的忽略,是个长短板都很明显的人。当我在面对孩子时,常常不自觉的带入自己的心智模式,觉得孩子也可以做到有效率或者能考虑事情更全面些,只要我合理引导就是了,但是对于我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安全感和足够的信任空间却是忽略的。一叶障目,当孩子做得不够好时,总是就事情的本身去评述道理,而忽略了背后的情感动机。父母与孩子无条件无要求的亲情纽带太脆弱了,大部分时候我们都是带着各种要求去与孩子相处,而不是真正无条件的去支持和欣赏到他们。
当孩子还无法完全做好时,我们就着急的去要求他做好,而忽视了儿童内心的畏难情绪和屈辱感,都是源于我们对待孩子时苛刻而缺乏温度的态度啊。
这周末带孩子去攀岩,我没有要求他们怎样,随便他们怎样发挥。哥哥自己有过成功爬矮墙的经验,所以他很享受不断去挑战速度的快感,而弟弟很少成功登顶,所以畏难不愿意爬,后来我看到他们自己交流沟通,哥哥主动为弟弟示范,鼓励他尝试,提出比赛计时等各种玩法,当弟弟一次次失败时,他就耐心跟他讲解哪里出问题,要怎么出手,自己爬上去演示一遍等等。我就在旁边观察着,心里无限感慨,哥哥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教练,还真是一个不错的教练呢,别看他平时也挺畏难的,现在却表现得如此有耐心和强大的沟通能力,他在这个事情上找到独立自信的时候,原来可以做得比我预期的还要好。而弟弟一开始是不愿意爬的,哥哥用他的方式激发出弟弟的动力,这正是家长应该学习的地方啊,顺势而为,让人不抗拒的方式去尝试做一件有些挑战的事情,保持足够的耐心,言语充满鼓励,还要变着法的想各种玩法,让气氛轻松不紧张。哥哥真是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课。我真该把自己绷紧的神经放松下,多尝试温暖的动作和微笑的言语,幽默搞笑真的也该学起来,孩子们天生就能做得很好呢。
以孩子为师,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给安好的反馈:
看到你说从小就很独立,爸妈给你的感觉是直接把你推出去了,所以心里是有点委屈有点痛的。长大后,我们往往会在孩子身上看到我们自己当年的影子。放手孩子是个渐进的过程,不是一刀切,我们现在在浩途就在修炼这种柔软而有力的能力,接纳而有边界的能力,加油。
给艳丽的反馈:
艳丽的文字给人感觉很深刻,总是想到潜意识里很深的一些人性感悟,从支持浩途会员,到看到自己对待孩子时支持的是什么的思考,内心的碰撞让我们直视一些我们习以为常但其实并不是必然要那样做的深层次原因,一种潜意识的自我强化,很烧脑呢,慢慢理解。
安好的读书笔记:
支持孩子成为能做自己的社会人
这个章节又给到自己很多启发,彷佛是我的人生锁就这样一一打开了,不着急,适合你的就在某一个地方等着你发现。时机到了自然就悟到了。
摘抄:1、人是关系的产物。所谓的人生剧本就是一个人在父母、家庭等成长环境的影响下,在无意识中写的关于自己的人生故事。孩子会复制父母的一些处事经验。
2、孩子是以即时利益最大化为判断标准,逐渐发展出与人的心智模式。在现实世界中,最初和孩子演对手戏的妈妈和爸爸,教会孩子怎么与现实世界互动。孩子的人生剧本根据父母的演出会有不同的改写。
3、通常父母都有一种责任感,要按照社会规范要求孩子,每一代的父母几乎都是以当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而尽职责。父母不懈地将孩子打造为一个社会人,期待这样能够成就孩子的一生幸福。但是如果孩子成为了一个社会人,却失去了自己,他是无法幸福起来的。
4、选择让自己先开心,一直没法活出自己的人,就是一个痛苦的可怜人,怎会有好气呢?
5、活出自己是生命力本身的诉求。占主导位置的父母如果能够尊重和顺遂这份生命力,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性,孩子的表现很可能会超出我们的想象。
6、协助孩子成为一个能做自己的社会人,需要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地做这两步:首先是协助孩子从依赖走向独立,然后是协助孩子从独立走向合作。
7、孩子终究要从依赖走向自立的,如果成长的协助总是那么善解人意,确实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但是成人带着负面的情绪拒绝帮忙,会让孩子对求人产生畏难情绪。成人带着强权要求孩子承担,又会让孩子产生屈辱感。
8、孩子是根据即时即利益,趋利避害地谱写人生故事的。而获得父母的温暖和信任是很重要的即时利益。父母给予温暖的言语及略微迟缓的直接帮助,就可以支持孩子从依赖走向独立。父母及时给予孩子信任,欣赏、尊重,就可以逐渐引领孩子成为一个社会人,而父母就可以逐渐得体退出。
文章中小雅的案例:“原来她才该是自己人生剧本中的“女一号”。我的人生我做主。活了半生才明白。雅的分享案例很像自己,懂事乖巧,爸爸妈妈不说话我就能意会到她们的意思。同样看到雅,描述了她妈妈那段,很多点相似我妈妈,一边抱怨一边做,委屈痛苦,期待落空后的绝望。真的好心疼妈妈。雅的一系列转变来自于“先让自己开心上”当雅逐渐有能力爱自己的时候,对身边的人更多了一份包容和体贴。
一年之后自己的变化就如同雅的变化,践行了那句话,先让自己开心,爱好自己。
案例二:展示出父母如何协助孩子从依赖走向独立,然后走向独立。
细细品读衡妈先预估整件事情然后估量然后发出请求,清晰的表达自己的需求,相信孩子之后协助孩子做到,预演孩子需要做的部分,支持孩子做不到的部分,并坦然的要求孩子做到。
自己在实践中做到了衡妈的一部分,通过这个案例,自己也有了清晰的方向。如果协助孩子成长独立成为社会人。
阿春发展的心智模式,靠人不如靠己。这句话我从小听到大,也是爸爸常常说的一句话。所以我同样是没有团队合作的精神。阿春的案例中,让我看见自己一直疑惑的问题释然了,我从很小就很独立,父母也很爱我,尊重我但是更多的是感觉直接把我推出了。父母常常说的一句话是“你要是这样,你就自己弄”妈妈不管你,妈妈还要做什么什么…读到这句话我的心特别难受,无助、委屈、难受,不理解、恨、倔强的告诉自己我自己可以,我不需要你们管,我证明我自己可以做到。我讨厌妈妈这样,感觉就是不要我了。所以长时间的这样让我很冷漠。再带孩子的过程中我也经常这样对儿子说。这个案例我需要好好品读一下倾听出自己的那份痛。
最后龙儿的案例展现了父母活出接纳力成就孩子的幸福力,是我们所向往的。需要坚定自己,允许别人。
艳丽的读书笔记:
共读章节(140-147):支持孩子成为能做自己的社会人
摘录:
1.孩子以即时利益最大化为判定标准,他们的人生剧本会根据父母的演出有不同的改写。
2.每一代父母几乎都是以当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而尽责的,但孩子成了一个社会人,却失去了自己,是无法幸福起来的。
3.活出自己是生命力本身的诉求。父母如能尊重和顺遂这份生命力,孩子的表现可能会超出我们的想象。
4.协助孩子成为一个能做自己的社会人的过程中,要么善解人意,要么带着情绪拒绝帮忙,要么带着强权要求孩子承担,都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一些情绪。
5.一个孩子如果能获得父母的温暖和信任,能在被信任中逐渐发展出自己的生命,他会更愿意主动做到顺应社会规范。
分享:
"能获得父母的温暖和信任",对于孩子来说,是最大的即时利益。相信每一位父母在生命诞生的初始,都是怀揣着这样一份美好的。而在过往的成长中,一些情绪未能顺畅流过,淤结在心,便挡住了那份温暖和信任。
这样的"淤结",于孩子而言,便成为了自己学习的动力;于自己而言,随着学习的深入,竟成为理解父母的礼物!然后,更能去成为自己,站在这样的角度去看时,发现一切都好的!
作为妈妈,也许很多次给孩子造成了淤结,但能转化去看时,也是孩子的一份礼物,心安!
最近在分部共修中,作为老树根,我遇到了一位活得很清亮的会员,她坚定地为自己而做的行为,让我备受感染。在支持她的过程中,因提出的理念从"术"的层面理解,看起来有背浩途文化,遭到了许多声音的反对。
"我懂她!"那一刻,她就象我的孩子,要为自己而发声,品着当妈妈的节奏和自己的心,我应该支持她,我想要支持她。在全世界都不赞成时,我也要支持她。
促使我有这样的行为,源于心里认定:她做的是对的,前方的阻碍一定会少一些,如果我不支持,那么更多的阻碍是来自于我这里。但真心支持后,我看到更多的不安。
原来真相是:不论她做的对错与否,不论我支持与否,前方的阻碍并不会减少,也许她还会面对更多的挑战:否定或抗议!我因为那些未知的因素而不安,为不能保护她,让她少一些挑战而内疚。
这样的发现让我看到:面对女儿去挑战未知时,我虽然在鼓励她去尝试,但那份鼓励是以盲目的、一厢情愿的、自以为是的美好为前提的,一旦遭遇现实,内心深处的惶恐便会跳出来。
那份对于未知的恐惧,始终未曾正面看到,还想以自己的方式给到孩子一份保护,真的很自大呢!原来是孩子在做自己的过程中,来照见我。
同时也理解了父母为何不能给予自己温暖和信任,并非不相信我,而是出于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害怕,因不能确信能给到我,她所能掌握的安全感,而表达的观点。
理解以后,那么最为关键的就是我成为那个能做自己的社会人,同时就懂得如何协助孩子做到,也能满足父母的期待与爱。
感悟:在面对孩子去成为自己的过程中,我可以做的是真实地呈现客观事实,并表达目前的心理认知,这些都可以作为孩子的参考依据,然后无论如何地支持她,遇到挫折困难时顺遂地倾听,适度的一点引导,足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