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中学那会,心里有个信念,“现在吃的苦,将来生活都会加倍补偿我”,所以我努力学习成绩很好。最近,我发现,其实它的反面也成立,年轻时偷的懒,将来得加倍还回去。
我小时候或者年轻的时候偷过三次懒。一次是上大学那会,所有的同学都拼命背单词,听录音,在草坪操场甚至楼道里自言自语讲英语,参加英语角,我呢,在图书馆一看英语书就打盹,在宿舍一听英语录音就和周公相会,每学期的英语成绩从80,70,到60,一步一个台阶滑下去,最后英语四级60多分勉强过关,那时候四级过不了是不让毕业的,所以必须得过。但是六级就很惨,先后考了四次,都没考过。每次都是50多分,其实我内心里,就没想着必须要通过,想给自己留点遗憾和教训,觉得英语学了不出国,实在没啥用,没动力也没兴趣,不过这个遗憾和教训很快就应验了。毕业找工作,那时候光芒万丈的外企,我连申请表都不敢填,全英文的,后面连西门子和宝洁的宣讲会都不敢凑了,所以工作的时候我无缘外企,缺乏国际化的视野,成不了国际化的人才。这个遗憾一直伴随着我。我现在做留学的业务,做教育的国际交流和合作,就是希望自己成不了国际化人才,我能培养国际化人才,给更多的人国际化的视野。我现在出门语言就是一个问题,现在在学日语,迟早还要把英语捡起来,希望再学个德语,这个债就算还上了。但是机会呢,遗憾呢,有些东西是永远没有机会还的。
我偷的第二次懒,是工作第一年,我以销售的身份入职,到办事处上班,和客户交流不知人家所云,与促销员导购沟通也无法同频,总觉得我和这些市井小民没有共同语言,每天要24小时接听他们的电话,为他们服务实在是难以承受的负担和俗不可耐的烦,他们就为那区区几十块钱差价和提成蝇营狗苟斤斤计较。我特别过分的时候上班时间一个人跑到电影院里去看梁朝伟张曼玉的电影,张曼玉在电影里不停地换旗袍,整个影院就我一个人包场,客户和同事打N个电话都不接以至于让他们担心我的安全。有时候我白天就躲到宿舍赖在床上不出去,那时候还没有抖音和游戏,哪怕无聊和发呆也不肯去学学营销课程跑跑客户和门店,管管终端卖卖产品。对当时的办事处经理,我现在感觉特别愧疚,不知他如何能忍受我,还每天晚上请我们吃饭,每次他都会对别人说,我是一匹黑马,当时我真不知道,我这黑马到底黑在哪里,希望我没有让他看走眼。我希望有一天我能向他致谢,感谢他当年对我的包容。后来,我做了人力资源,每每组织培训听 到那些销售讲师眉飞色舞的讲自己叱诧风云的市场经历,我只有躲在一边羡慕的份。再后来,因为业务经历不足成为我在公司晋升的障碍和瓶颈,不得不离开。工作二十年后,我又要去学营销,做销售的事情,笨拙而努力地开发渠道和客户,向别人介绍我的项目和业务。过去偷的懒,后来就变成一堵墙,横亘在你和未来之间,无法逾越。这个债,要还,一步都少走不了,从海报到文案,从产品到客户,从政策到推广,只有做得更多,成本更高,代价更大而已。这个债,要还到老。
我第三次偷的懒,是在工作后,从事人力资源的工作很多年,有很多好的经验和案例,我老公一直劝我,让我写下来记录下来,将来可以分享,哪怕是回忆自赏也好,他说多了我听着就很烦,很少动笔。直至很多年后自己出来了,发现口袋空空,两眼发蒙,几乎是净身出户,连一件像样的衣裳都没有给自己备下,如果当年写得东西积攒下来,也算是一份不薄的嫁妆了。我现在向自己下了订单,每月2万字,一年20万字,往后余生200万字走起。如果有来生,就算给自己的来生备一份嫁妆,如果没有来生,也是给我自己的礼物,给某一天那个属于我但我又无法出现的场合。
前几天,看到一句话,觉得特别适合当下的心境,张德芬在《遇见未知的自己》中说:凡是你抗拒的,都会持续。我当年所偷的懒,就是我的抗拒和回避,它们一直持续着,伴随左右,挥之不去。只有你决心面对了,它才会在你这里消失,融入,成为你的能量,往前走。否则,它就是那堵高墙,越垒越高,直插云霄,你在围墙里越变越小,无处可逃。
各位小朋友和大朋友,你们是否有在偷懒?记得,生活早晚有一天会向你索要。迟还不如早还,越早越好。还得早了,是积累,是储蓄,还的晚了,是负债,还有利息。
i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