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语文是个美人,想这样描摩她:“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直入人心,优雅灵动。
在我最初的梦里,语文和一则则或有趣或感人的故事有关,至今记得孩童时期每一次开学拿到崭新的语文书想要一口气读完的迫切渴望;语文和“红豆生南国,春来发机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的情愫有关,多么含蓄深情的表达,在少年的心中偷偷种下情爱的种子;语文和美好的人儿有关,记忆里的语文老师温文尔雅、博学多识,尤其是高中时期遇到杨慧敏老师可以说是打下了我思维模式的地基,因为她我决定选择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选择成为一名语文老师。是语文,给我打开了生命状态的另一种可能。
大学毕业以后我来到乌鲁木齐市第七中学工作,完全青涩与懵懂。大概知道老师怎么当,可不知道语文老师具体怎么做,大学四年的学习教给我的是钻深钻精的语言文学理论知识,对其运用也仅仅停留在自己的读与写中。不知道要做什么,只有凭经验主义的方式行事,曾经怎么学的就怎么教。
初站讲台,一腔热血,干劲十足。我卯足了劲儿将每一篇课文肢解得七零八落展现在学生面前,嚼碎了再喂进去。我上了很多节课,驻入班里很久,老黄牛式的勤奋使我的教学成绩看着还不错。再加上,年轻活泼,学生也很喜欢我。这下我更是洋洋自得深信不疑,觉着自己已然掌握了要领,以为日子也就这么过。可,好景不长。
2014年,我参加了天山区第九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优活动,抽定的课题是《湖心亭看雪》。由于之前在同组老师的帮助下上过文言文校内公开课,对于文言文教学落实哪些要点是比较清楚的,可是对于教学环节的设计一头雾水。在我先按照我常规的教学方法在学校试讲一遍后,组里的老师给予了我很多的指导。教研室主任王玉桂老师更是把我带到她的办公室,重新给我设计了一套教学思路。她耐心地一步步教我先怎么导入再怎么展开最后怎么总结,再用恰当的过渡语将每一步串联。可以说课堂40分钟,每一分钟我们都进行了模拟和练习。有大师指导,我想万事俱备了,摩拳擦掌等待着比赛日期的到来。终于等到正式赛课开始,按照背下来的方程式可以说前半部分我“表演”得如鱼得水,每稳步翻过一页幻灯片,意味着我离胜利完成又近了一步,内心是难以抑制的窃喜和兴奋。再翻到下一页时,完了!我突然意识到我漏讲了文章的写法——白描,但我的表述和引导已经跳到后面的内容去了!脑海突然空白,极其短暂地纠结后我选择当作没看到继续讲下去。我快速跳过讲写法的那一页课件,完成了后面的教学内容,也就结束了这坐过山车般的心路历程。必然的结果,因为这个致命的错误,我最后与一等奖擦肩而过。但,比起落败更让我羞愧的是,王老师完整教给我的东西我连按部就班完成都没做到,竟然在关键时刻没有意识到即便我的课堂可能会有衔接不连贯的瑕疵但该教会孩子的我应该及时补救。那一刻我认识到,应变能力只是表面的问题,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对文本的理解、对教法的设计、对学情的判断这些都不是自己思考得来的,生搬硬套势必是驾驭不了。从那以后,很长时间,我都不敢面对王老师不敢面对同组的其他老师,因为自己的骄傲自满和理所当然,才让我重重栽了跟头。如果自己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多听一些课多向前辈学习多读一些专业书籍多静下心来思考,是不是就不会那么狼狈?静下心来想想,不只是在一堂公开课上,在平时日复一日的教学永远在用同一种方式去教每一篇课文,说实在的自己也有了倦怠的苗头,又何谈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爱上语文呢?
怀有热切期望的人都自以为与众不同,想要独属的天地先试一把再说。 可是,所有的雄心壮志都在实践这一试金石面前磨出了谦心与理智,然后才想起在黄昏如豆的灯光中回到书籍中寻找智囊,在纷繁喧嚣的日常中聆听智者的絮絮叮咛……除却浮躁的思考最重要,坚持不懈的学习最珍贵,想做好这份事业除了踏踏实实再无捷径。我开始像结识完全不同的朋友一样去面对每一篇课文,让每一篇文章成为它自己,让它发声。我尝试在做每一篇教学设计前,先写下至少一两百字对于文本的感悟,毕竟打动自己的才能触动别人。
不断反思,用心去做,心里装有语文,她也会超出预期的给你惊喜。记忆里第一堂自己比较满意的公开课是两年前,在学校上哲理散文《永久的生命》,是第一次尝试自己独立设计独立琢磨修改。在课堂最后总结提升的环节,学生对生命内涵的挖掘、精彩的表达已超出了预期甚至高出了我自身的感悟。这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体验让我兴奋不已!我庆幸于我的孩子也热爱语文,庆幸于我能或多或少得引导他,靠语言文字更近更近。只靠勤奋的满堂灌是训练不了学生的语文思维的,唯有训练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积累的妙趣、思想碰撞的刺激、行云流水的快感,才能让孩子有获得感发自内心的爱语文。如何成长如何做人的思想话题,靠单纯的情感灌输也无法让学生真正内化,个体的体验必须帮他们去打开文学的世界轻轻把他们带进去,那时你会从孩子的目光中发现奇迹。尽可能的用我认为对和好的东西影响我遇见的每一个学生,而他们则激发了一个成长者的灵感,饱满了我的专业生命。
可语文这个美人,她不光美在付出就有回报的慷慨,也美在她忽远忽近的光影里。当我以为我真的还可以的时候,又一次撞到失败了。
去年,我参加了市上青年教师课堂大赛初赛,完成了《大雁归来》微课教学。赛课前又是紧锣密鼓地准备,区教研员庞建英老师和王玉桂老师轮番指导,组里老师反复帮忙听课磨课,我也是一遍遍的抓紧时间练习。 又到了考验自己的时候,我拿上预备讲稿走上讲台。 可是,当我写下课题的瞬间我的大脑又空白了!转过身,面对不熟悉的评委面对台下听课的老师,我的笑容几乎是挤出来的。那一刻,紧张得都想直接从台上离开,不计后果! 可我还是硬着头皮开始了,为了强压自己的紧张,我不停得低头看稿子,同时不断给自己做心理暗示“没事,念完就结束了,快要结束了……”,越是心理暗示越是分神越无法投入到课文内容里,我的声音在颤抖,甚至有一瞬间我觉得嗓子里已经冒不出声音了……漫长的十分钟度秒如年,包围我的只有羞愧与自责,走下台的瞬间眼泪夺眶而出。我怎么了?为何依然不自信?想要完美的渴望太强烈,想要一步达成的念头太复杂,当面对更高平台的挑战和环境,心态上完全崩溃了。这件事情,影响了我很久,后面很长时间我都不愿意提起这件事更不愿意让别人听我的课。我突然觉得自己不属于语文,或者自己根本做不好,即便有日积月累的沉淀我也不善于把它发挥出来,在这个领地我只渺小如蝼蚁。这时,我选择再次缩回自己的世界,只面对自己的学生只做好常规的事情。
直到去年九月,有幸加入自治区王玉桂初中语文教学能手培养工作室,这份弥足珍贵的肯定,使我想要更好的心再次被激发。一起学习一起研讨,恍惚之间感觉回到了大学时光。在王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起做事的劲头永远那么充沛,工作群的消息永远那么活跃,自生长共生长,在他和她的温暖下我突然认识到成长路上我并不孤独,并没有被抛下。也借助这个平台,认识了我敬重的董明实老师和路德奎老师。在去年11月,工作室承接了兵团骨干教师培训活动,我的任务是完成一节《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教学示范课。当我听到路老师也要来参加我们的活动要听我的课时,我几乎是绝望的,我的课怎么敢让专家来听?开启又一次漫长的备课之路,在团队的帮助下,算是比较完备了,但前一天晚上我也是彻夜难眠。没有退路,我决定只看着学生只记得孙悟空,在40分钟内带着学生再细品它的成长之路,我做到了。上完课在说课的环节,我梳理出了自己两点不足,一是借鉴了别人的成果,二是从“哭”入手没有太好得在有限时间内调动起学生的共情。可是,路老师在评课过程中,针对我这两点巧妙地将其转化成优点肯定了我,转换角度的判断让我耳目一新,用心恳切的鼓励让我为之振奋。那一刻,我从他的目光中看到的是温暖、期许和包容,就像对待蹒跚学步的孩子,对她说“慢慢来,慢慢来!” 当天晚上,看到了路老师针对这堂课所作的《篱落疏疏一径深 ——观摩整本书阅读指导课有感》一文,除了有更进一步的学习,更是被他的细心与勤勉打动。我想路老师这样春风化雨的人格是语文滋养出来的,我也想做这样的语文人去感染他人。有前辈们这样用心的荫蔽,迈着他们开辟延展的道路而去,我的心再一次充满了活力。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成长,成长的前提就是你要敢于出声。并不是去表演去展示,不是一定要胜过谁一定要如何特立独行别出心裁,而是踏踏实实,不停地去感受、理解、贴合、融入,用充分的知识量和更好的技巧去帮助学生提升语文素养丰富思想体系,一起成为说好中国话写好中国字传承好中国文化的中国人。
失败的落寞,成功的狂欢,再到不患得患失致力于修心修德,语文变成了人生。这充实的六年使我从小心翼翼的局外人变成有点自信敢于尝试的实践者。不停地界定、充实这个形象,把它和我的生活、生命连接在一起,以此为据点去修身治学教育,这就是遇到语文的意义。
一树桃花要等到桃之夭夭,是一生一事,更何况欲要桃李芬芳散满语文的精华,唯有坚定和坚持。“且将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愿能在语文的热土一路欢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