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周,我简单介绍了个人主义鼻祖尼采的哲学思想。今天,我想谈谈另一位对现代社会影响很大的哲学家——叔本华。
尼采与叔本华的关系颇有渊源。在尼采年轻的时候,有一次他从旧书摊上购得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没读几页他便欣喜若狂,此后每天凌晨2点钟睡觉,6点钟起床,其余时间都沉浸在书中。当尼采在瑙姆堡服役期间,面对着隆隆的火炮声,他嘴里一直低呼着:叔本华保佑!尼采的上帝居然是叔本华。
叔本华凭什么征服傲慢而且天才般的尼采呢?答案是:悲观主义。叔本华是现代悲观主义的创始人,他是第一位提出“人生的本质是痛苦的”这一论点的思想家。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是一种盲目的、非理性的冲动。说到底,人的生命意志只是一团欲望,当欲望得到满足时,我们会感到幸福;当欲望不能满足时,我们就感到痛苦。可是,人的欲望永远也不可能得到完全的满足,当我们满足了一个欲望后,马上又会产生一个新的欲望,而且,我们可能同时还有好几个欲望呢!所以,从人的一生来看,其实是一连串的痛苦与不幸。”很多人可能不喜欢悲观主义这个词儿,因为中国的正统哲学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乐观主义,它一直教导我们要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朝着人类的终极目标共产主义努力奋进!但是,这只是对世界众多解释方式中的一种。木心曾有言:“悲观是一种远见”。有时候我也会想:既然生活的本质是不快乐的,我要做的就是努力寻找其中的快乐。
本次我想着重介绍的是叔本华系列书籍之《叔本华美学随笔》,由韦启昌翻译。这本书很有意思,里面的观点很独特、新颖,大多是“不合常理”的。比如叔本华是不赞成大量阅读的,他认为:“阅读的时候,别人的思考代替了我们自己的思考,我们只是在重复作者的思维过程而已。如果一个人几乎整天大量阅读,空闲的时候则只稍作不动脑筋的消遣,长此以往就会逐渐失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而那些把一生都花在阅读上并从书籍中吸取智慧的人就好比熟读各种游记但并未亲身体验的游客。”所以,他认为只有当我们思维枯竭的时候,才需要去阅读书籍。而真正要想有所成就,我们就应该直接阅读世事人生这一部大书。
本科接触到这个观点的时候,我其实是不接受的。当时我信奉的是“开卷有益”。如果听说某人大学期间读了几百本书(比如俞敏洪),我往往是十分钦佩他(她)。因为我做不到,读书对我来说是一件很缓慢的事情。渐渐的,六七年过去了,自己也能“号称”读了几百本书。蓦然回首,真正对我有影响的书不超过50本,而我愿意经常翻看的书又不到5本。书写得再精彩,始终是作者自己的东西,至于读者能吸收多少,还得看个人的修养。我认为看书最好能结合自己的经验,这样读来最过瘾,收获也最大。如何获得个人经验呢?最好的方式是去社会生活中实践,体验人生百态。所以说,常读世事人生这部大书其实是读书的一条捷径。
书中除了谈论阅读与思考外,还涉及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美、音乐、历史、文学、死亡等方面的认识,这些都是我们经常面对的问题。苏格拉底曾说:“未经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听听叔本华对人生的思考,或许能够激发你我内心的灵感,从而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使你在时代大潮的冲洗下不至于完全晕头转向,迷失自我。
编后语:叔本华系列书籍有《人生的智慧》,《叔本华美学随笔》,《叔本华思想随笔》,《叔本华论道德与自由》,此四本书均由韦启昌先生翻译,内容相对通俗,适合青年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