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永澄:提问就能立刻得到结果,这究竟错在哪里?

永澄:提问就能立刻得到结果,这究竟错在哪里?

作者: 易仁永澄 | 来源:发表于2017-09-28 10:57 被阅读66次
异步提问法的四个假设:知晓感错觉、必要难度原理、思考的重要性、提供收益

1

安小巫问了我个问题,我还真是不太想回答她。


提问的目的难道不是为了获取答案么?如果是的话,那越早获得答案一定越好啊,哪里有错呢?

请问,你真的是这么想的么?真的觉得提问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答案么?
  • 如果获得的答案是错的,那提问有用么?所以,提问的目的应该是为了获得正确的答案吧?
  • 如果获得的答案是片面的,那提问有用么?所以,提问的目的应该是为了获得正确而又完整的答案吧?
  • 如果获得的答案是狭隘的,那提问有用么?所以,提问的目的应该是为了获得正确而又完整又视野开阔的答案吧?

我不是为了用这个问题来抬杠的,而是想要说明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如果提问就是为了获得答案,那一定是错的!至少,这个问题思考的还远远不够。

学习是一个不断拓宽认知边界、知识边界的过程,在其中的每个人必然会遇到问题、阻碍,当这些障碍被消除的时候,也是成长来临之时。提问和回答,做为消除障碍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对于任何一个学习者和学习型组织都是极为重要的组成要素。

所以,提问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改变、获得成长,打通那些阻碍只是手段而已。

又出现了手段和目的的关系:成长者会用“以终为始”的方式,从目的出发思考,而成长饥渴者则只会考虑哪个“手段”显得更快一点,短期收益更大一些。

为了给“做自己的CEO”学员一个提问的方法,并且让他们明白未来提问操作的基本原理,特书写本文,介绍异步提问法的四个假设:知晓感错觉、必要难度原理、思考的重要性、提高收益。

2

首先,看看知晓感错觉。

我们总是会因为觉得自己会了,就真的以为自己会了。

  • 第一个“会了”指的是主观上的,解释为知晓、理解;
  • 第二个“会了”指的是客观上的,解释为掌握、可以操作。

知行不合一简直是这个世界上最常见到的事情,我们真的会以为:知道就会能做到。在提问和回答中我们会发现,如果你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立刻提问,别人也快速给了答案,这个时候你就会获得知晓感,以为自己理解了,但是这个时候自己并不掌握。一旦之后又有新的知识涌入,这个部分的知识可能就被忘记,于是,自己只留下了个“知晓感”,于是高估自己的能力,但是,遇到事情还要掉坑。(本段论述请参考:《永澄:怎么样,这么有启发的游戏,是不是一看就会啊?》)

这是绝大多数提问者的坑——高估自己的能力,而这也是即时提问并且立刻得到答案带来的最大风险和隐患,我们要尽可能让自己避免这种风险。

3

其次,我们来看必要难度。

根据认知科学研究得到结论:写入和调取之间成反比例关系。即:写入越简单,调取越难,而写入越难,调取越简单。

  • 写入:指的是外部信息输入到认知体系中,既表示方法、也说明结果。方法指的有学习、阅读等,而结果是:真正写入到原有认知结构中去。
  • 调取:指的是想起来,并且能够具体操作。比如当我问你西红柿炒鸡蛋怎么做,如果你能炒出一份菜(产出结果),说明你可以有效调取;如果你只能说出大约步骤,但是却不知道怎么操作,说明调取无效。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让现实产生符合自己预期的改变,而不是仅仅是知道,既然要让自己拥有能力产生改变,那么,“调取”才是最重要的,为了有效调取,一定要增加“写入”过程的难度。

基于此原理,当遇到问题的时候,执行逻辑应该是:

  • 问题激发:自己发现遇到了问题、困扰、情绪波动等;
  • 问题记录:立刻将自己的问题进行记录,然后暂时放下问题;
  • 问题澄清:将自己的问题进行描述,说明背景、情况、自己的尝试、依然的困扰等(要知道,很多问题在这一步的时候,已经解决了)
  • 问题发布:将问题发布至问题板块,并等待问题被回答。
  • 实践解决:通过他人的解惑获得新的践行思路,再次投入实践

本段论述的相关原理,请参考:《永澄:没有“必要难度”,你再努力也没有用!

4

第三,我们再聊聊思考的重要性。

思考能力是近200万年才进化出来的,对比人类5-7亿年的进化史来看,思考还是一个非常弱小的能力。可是,正是这个新生的能力却带来了整个世界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个懂得思考的人,会明白这样的道理:和发展/成长/进步有关的逻辑通常都是反直觉的。正如我们常说的:平庸的策略只能得到平庸的收益。只有反直觉才有可能有高收益。

对于一个拥有“原始”大脑的人来说,面对问题最应该采取的策略是:

  • 判断危险性:先看看对方是个纸老虎,还是个真老虎?
  • 呆在舒适区:如果是纸老虎,那就不去解决它,反正它伤不了自己,我可以安心地呆在原来的洞穴中烤着火,过着一天又一天;
  • 转身赶紧跑:如果是真老虎,那就不要抗争,因为“原始脑”告诉我们,存在的意义就是:活下去。

所以,如果你不用全新的大脑去思考,只能得到两个可能的结果:“呆在原地、不思进取”或者“人生的意义只剩下活下去”

提问和思考的关系是什么?提问是激发思考最有效的方式,不信你看,所有对某个观点的讨论都是由提问引发的。当然,我说的提问,是经过认真思考之后的发问,而不是不过脑的提问。关于这一点,古典老师在他的著作《跃迁》第三章中”成为终身提问者“中有详细论述,请自行学习。

5

最后,来看看提高收益的思考。

说到收益,必须要先谈两个词:时间长度、决策原则

先来看“时间长度”,如果没有时间长度的视角,我们的小我只会关注当下的收益,所以,对于短期收益会忍不住地跑上前。可是如果有了“时间长度”的视角,我们思考问题就会发生变化,看下面的问题:

  • 你的收益是在多长时间下的呢?是当下的收益还是长久的收益?
  • 对于收益来说,是立刻获得重要,还是可以持续积累重要呢?
  • 如果你真正想要的是持续稳定的收益,那么当下的收益还要不要呢?

当这些问题提出的时候,在你遇到问题时候,就会考虑抑制立刻得到答案的冲动,那个冲动是来自直觉的,那个冲动会导致你定价错误,并在低水平上勤奋。

接着,可以考虑“决策原则”了。上面三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呢?如何兼顾短期和长期收益呢?这个问题的答案需要升维去回答,而答案竟然来自决策原则。收益问题是一个选择问题,只要涉及到“选择”就必然涉及到“决策原则”。决策原则中要求:提高认知深度、做有复利效应的事情、做边际成本递减的事情。

所以,真正的收益来自做符合决策原则的事情,而不是做那些让自己产生冲动的事情。再次强调,反直觉的才可能有极高收益。

每个CEO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强化对提问的要求,否则,你和一个普通成长者之间有什么差别呢?

6

最后,是一些建议,一共有四条。

  • 不要担心会花费时间。根据必要难度、思考的重要性、边际成本递减等原理,在关键点上慢下来,才是快的方法。
  • 不要担心自己问的问题很傻、不值得回答。根据复利效应、思考的重要性等原理,你只有不断去训练,提问能力才会被积累。
  • 不要随意放纵自己的直觉。根据知晓感、思考的重要性等原理,一定要谨慎自己出现抱怨的说法:“诶,这样很麻烦啊”、“直接得到答案多快啊”等内心OS。
  • 每个周至少提出1-3个问题。保持持续的训练,不断地输出,一年可以解决150多个问题,3-5年后将在自己领域中形成极其高级的竞争力。

我有一个假设:方便是对一切的方便,如果对获得答案来说是很方便的话,那么,对于麻烦出现照样很方便。

如果拥有较好的系统思维的能力,就会明白:看似我们在某一个地方省了力气,但是,却可能带来更大的麻烦。而解决这个悖论的方式就是决策原则,只做符合决策原则的事情。

希望,CEO的伙伴能够拥有更好的认知、不断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得认同,并反馈到自己的实践中去,通过提问方法的训练,真正带来自身的向好改变。


做自己的CEO活动正在持续推进着,在节前还剩下一节课,上完明天的课之后,我要带着团队把前两次课全部复盘一下,使用知识创造的方法萃取出完整的产品运营的体系、框架、标准、操作核检清单等内容,并使用论坛的方式进行积累。

现在虽然还有很多问题,但是,这一期的新伙伴和老司机,都在纷纷给出意见和建议,用项目化的方式慢慢改进,我想这就是成长型心智的力量吧。等我们全新机制跑通,预计在11月份附近,就可以把过往积累的十几个项目都用同样的方式来上马了。想想自己都很期待的!

另外,我在干一件事,把微信里的5000个联系人进行删减,两天的时间,删除了一半了。



以前,我的考虑都是:如果删除了谁,未来有个机会因为他不在而没有了,那多可惜啊。但是,因为“做多是高概率的错”这个理念不断深入我的脑海,我开始调整策略,将策略改为“将核心精力投入到高价值区,充分释放我的行动结果进行大规模的带动;用双轮驱动培养能够跟我一起完成任务的小伙伴”,这个逻辑通了之后,一切都变得简单了,只要扎实做好两三件事就够了。不知道,你有没有同样的感受?希望,我的新策略下,我们能够在一起玩很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永澄:提问就能立刻得到结果,这究竟错在哪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asme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