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我心中最爱的那个作家?我问同事,李白算不算作家?他眨眨眼,哪个李白?我一愣,还有哪个李白?他又眨眨眼,他不是诗人嘛?我也眨眨眼,脑袋有点懵。另一个同事见我发呆,问,你要干嘛?我将征文启事一说,他笑了,纠结这个干嘛,想写就写呗,反正你也获不了奖。一语惊醒梦中人!也是啊,写东西不就是玩嘛,干嘛那么较真,再者说了,李白要不算作家,那谁算?
李白性情豪放,潇洒飘逸,才高八斗,不拘小节,视金钱如粪,视功名如土……上中学时专门写过一篇崇拜李白的作文,其中形容李白的词语,我现在就记住这几个了。自从那篇作文之后,我与李白就失联了,直到最近,一位朋友背后评价我,说我是一个李白式的人物,我才惊觉,原来这个李白不仅一直没有离开,反而对我的影响如此之大!
能写几段文字在我这个圈子里就算了不起的事情了,同事们这个要个材料,那个要篇论文,只要我看得上眼的人,有求必应,而报酬就是三五人一聚,饮酒扯淡!这帮朋友们出于感激也罢,出于敬佩也罢,出于调侃也罢,只要有机会就不遗余力地给我免费打广告,三人成虎,以讹传讹,天长日久,我便落了个“才子”的绰号。对此,我不解释,不反驳,自己有多大分量自己知道就行了,懒得跟他们费那个口舌。不过,机会也随着来了——领导听说了,要我专管写材料。这在大家看来可是一个“走仕途”的好机会啊,不过,我拒绝了——看得上看不上的都得伺候,这不是我的性格!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当我三十未立的时候,我心里就开始嘀咕了,终于眼看就四十了,明白点儿了。看看周围的一帮人,有的职称比我高了,工资也高了,有的官职比我大了,权力也大了,而自己还原地踏步,再一想上面的老,下面的小,这才咂摸点味道出来:李白可不能当饭吃。
此时再看李白,方才看到了他的另一面。李白十五岁的时候就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活动。李白二十七岁的时候与故宰相许圉师之孙女结婚。从十八岁开始,李白出游,增加阅历与见识,结交的人物有李邕、孟浩然、张垍、张卿、贺知章、杜甫等等,诸位,了解了解这些人吧,不是有背景的就是有才华的!四十二岁终于供奉翰林。这说明什么?这就是一部励志剧啊!哪个说李白不求上进,醉心诗与酒的?瞎扯!
为什么李白仕途不顺,报国无门?三个字,看不惯!但是这个怪谁呢?你想通过这个制度来有所作为,却对身处其中的这个制度满腹牢骚,百般不满,你纵是天之骄子,又如何?
我曾经设想,如果李白能够仕途顺利,官居显位,那他的诗还会这么好吗?我对答案还是持悲观态度的。诗人李白与官员李白根本就是两个人,你用诗人李白的文学成就去衡量官员李白,或用官员李白的仕途去衡量诗人李白,这有道理?
自古圣贤多寂寞!为何?正因为是圣贤,眼光自然高于庸俗人,对庸俗人做事多有不满,可满堂富贵之中有几个不是庸俗人呢?看不惯权贵的所作所为,怎么能够为权贵所容?鹤立鸡群,鹤与鸡怎么会走到一起?
自古落寞出文章!“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这帮人物当中,没有一个是顺风顺水,锦衣玉食时做出成绩的。忽然又想到了陶渊明和苏轼,这两位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地位颇高的,其最好的作品恰恰产生于其人生的低谷。
中国文人中落魄的文人是最受推崇的,其次才是得意的文人。我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落魄文人的文学成就确实高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后代文人中与之脾气相投,经历类似的要更多一些。将落魄文人的地位抬起来,高高在上,这样也不显得自己太丢人,毕竟自己与这些高人们是一个脾气的,说他们好,自己也就不次了。所以说,那些落魄的名家即便八、九成靠自己的功力名垂青史,总有那么一、二成靠别有用心的人的追捧。这就好比我那帮朋友们把我捧成“才子”一个道理。问题是,人家真心愿意你把人家抬起来?你所认为的人家的狂放不羁就是你愿意那么做的?有个想法在脑中很久了,实在不敢说出来,这里豁出去了,斗胆写出来:这些文人会不会如同被立了贞节牌坊的寡妇一样,除了硬起头皮熬下去,没有别的办法?
当我听说朋友把我比作李白时,我感到事情严重了。首先,我别说比李白,就是比李黑也比不过。把我一个凡夫俗子和大诗人联系在一起,羞死人了,会折寿的。最关键的原因是,我可不能走李白的路子。房子我得买,车子还想要,老人孩子都得养着,我可没有五花马、千金裘,就算有了也不敢换美酒!要是大家都把我当做李白式的人物的话,我会不会也得顶着沉重的贞节牌坊熬下去?
安贫乐道。我以前挺推崇这个词的,将目光紧紧盯在贫与道两个字上,直到现在我才明白,更重要的是另外两个字——安和乐。我做不到安,做不到乐,那只能远离贫与道。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人能够做第二个李白,同样也没有人能够做第二个我。世间百态,何止!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活法,只要自己对自己的活法不闹心,那就行了。
李白,佩服你的文采,但做不来你的活法。我只能对着你的诗篇举起酒,来,敬你一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