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篇随笔而结缘。因为一篇随笔而“念念不忘”。
今天是西方的圣诞节,班里的那位“俏”姑娘,送给我一个小小的圣诞礼物。这是第二次收到她的礼物。第一次,她送我的是手指绷带,我拒绝了,因为,那是妈妈买给她的。而这一次,是两个棒棒糖,上面勾着她自己的简笔画,自己制作的,而且很有创意。
她兴高采烈地走到我跟前,“老师,祝你圣诞节快乐!”我正读着她近来的随笔,其内容无新意,字字句句尽是埋怨,通篇都是负面情绪。听到她的声音,我猛地抬起头,心思并不在棒棒糖上,我回她:“日记可以成为承载你怨气的工具,发泄完怨气,抱着乐观的心态去生活。”
我再问:“你为什么写随笔?”
“如果不写,有些不习惯了。”她平静地说着。其实,我内心是怀疑她的。她,成绩平平,违反纪律,甚至,肆意逃学。可是,我始终未把她列在差生这一行列里。
“等以后,再次拿出来看看,挺好的。”这肯定是她内心的声音。
“随笔,不能仅仅着眼于未来,在当下,是否应该有目的?”我这么问着。
“有利于提升作文水平吧。”这当然是应付我的话语。
“怎么提升?”站在一旁的她哑口无言。
随笔是素材,随笔是感情积淀。在平时,注意试用老师讲的作文技巧。随笔是输出,要注意输入。怎么输入?我首先去肯定她:老师注意到了,你的随笔中用到一些网络用语,很好,但,希望不要多,最多不能超过两句。定时定期地去积累名言,多多阅读。她点了点头。
我们之间的话题不应仅仅局限于这个话题,应该更深入,而我没有去谈,只是觉得,她听不进去,舒老师的话,分量也不够。
对于她,我依旧是不敢有信心的。
我曾努力地引导她。引导她去做这个年纪该做的事情,引导她试着努力学习,引导她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纵使,她一再的让我失望。
时间允许,精力允许的前提之下,我还是比较乐意“拉”她一把的。
因为,教育,需要用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