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习

What Is Flow State
There's a good chance you've experienced the flow state before. Many of us can recall a time when we are deeply engaged in an activity, time seemed to slow down and our senses heightened.
Athletes might know it as being "in the zone." Musicians might know the feeling of "getting lost in the music."
A champion chess player gets into a flow state when he/she is playing a game of chess against a grand master. Warren Buffet gets into a flow state when he is deciding whether or not to purchase a stock.什么是流动状态
很有可能你以前经历过这种流动状态。我们中的许多人都能回忆起一段时间,那时我们正深深地投入到一项活动中,时间似乎变慢了,我们的感觉也增强了。
运动员可能知道这是“在区域内”,音乐家可能知道“迷失在音乐中”的感觉
冠军棋手在与大师对弈时会进入流畅状态。沃伦·巴菲特在决定是否购买股票时进入了一种流动状态。
Whatever we call it, the experiences are active, and they've been proven to offer measurable impacts on happiness and mental wellbeing.
The term flow state was coined by a Hungarian psychology professor named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He described it as: "A state in which people are so involved in an activity that nothing else seems to matter."
Challenges and skills are balanced —so you're focused, but you don't want to be thinking about every little step. Your awareness and action become one. You forget yourself in the action. And the activity becomes an end in itself.
Unfortunately, our world isn't naturally set up for entering flow. Here are two tips.无论我们称之为什么,这些经历都是积极的,而且已经被证明对幸福和心理健康有着可衡量的影响。
“流动状态”一词是由匈牙利心理学教授米哈利·齐克森特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发明的。他将其描述为:“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如此投入到一项活动中,以至于其他一切似乎都无关紧要。”
挑战和技能是平衡的——所以你很专注,但你不想考虑每一步。你的意识和行动合二为一。你在行动中忘了自己。活动本身就是目的。
不幸的是,我们的世界并不是自然而然地为进入流而建立的。这里有两个提示。
Start with something you know how to do. The flow state is easier to access when you're comfortable and confident with the activity.
Get really interested in how it feels. If you pay closer attention, you can even transform your work into a point to optimal experience.
Getting into the flow state offers chances to feel better and increase your happiness.
However, trying too hard will take your focus away from the activity at hand. So, no forcing. Create the conditions for it, then detach yourself from the results.从你知道怎么做的事情开始。当您对活动感到舒适和自信时,流状态更容易访问。
对感觉很感兴趣。如果你更仔细的关注,你甚至可以把你的工作转化为一个最佳体验点。
进入流动状态会让你感觉更好,增加你的幸福感。
然而,过于努力会使你的注意力从手头的活动中转移。所以,不要强迫。为它创造条件,然后把自己从结果中分离出来。
美文阅读
㈠我之所以确信崇高是人性的本能,乃因在许多灾难面前,恰恰是一些最普通的人,其人性的升华达到了最令人感怀的高度。
1961年12月17日,巴西某马戏团正在尼泰罗伊郊区的一顶尼龙帐篷下表演,帐篷突然起火,2500多名观众四处逃窜,其中大部分是儿童。一个农民站在椅子上大喊:“男人们不要动,让我们的孩子们先逃!”他喊罢立刻安坐了下去。
大火被扑灭后,人们发现三十几个人集中坐在椅子上被活活烧死,他们都是农民。
没有谁对他们进行过政治性的空洞说教。他们也都不是教徒,无一人生前进过一次教堂。
㈡家里几盆花都该换大点的花盆了,就跟朋友开车来到郊区的花圃。正在修剪花木的花匠抬头以满脸微笑向我们打招呼,还没开言动语先是一脸喜相,看样子很是随和。他衣着洁净,皮鞋锃亮。
朋友直言道:“你不像个花匠。”
花匠显得很有兴趣,反问道:“花匠应该是啥样子?满身土浑身泥?”
“至少不像你的样子,不像个做粗活的,干净利索得倒像坐办公室的。”朋友是个直肠子,心里不藏话,还非说完不可。
花匠一直笑着,看上去丝毫没有怪怨朋友的唐突。他说,养花草就是养性子,就应该清清爽爽管花,干干净净做人。这人呀,收拾利索穿戴整齐了,别人养眼自家养心……一个挺有意思的花匠,我顿时来了兴致。
花匠说,养花时间长了,人就随花了,只传香味不说坏事。你再看花,多好,就不在乎有没有人看,只管自家好好开……不管做啥事,都不要高看人家,也不要小看自家,只管走端行正就是了,自然就能吃得香,睡得实,看起来还很有精神……我原本很浮躁的心就那样宁静下来,以至于朋友催了几次才不舍地离开。临走,花匠还不放心地叮咛我:“你真的不会换就过来找我,我哪怕多跑一段路到你家帮你换。换盆就怕伤花根,得小心。”
一个花匠,一个有温度的人,一个你接触一次就记在心里的人。
㈢人根本没有什么沉睡的天分,只分为“有天分”和“没天分”。
如果你得去考虑自己究竟想做什么工作,那就代表你根本没有想做的工作。你想找的并不是你真正想做的工作,而是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实际上,哪会有这种工作呢?
现代社会明明没有这种工作,却将其说得活灵活现,搞得“啃老族”越来越多。然后社会便把年轻人当廉价劳工压榨,可见不是只有搞笑艺人属于被用过即抛弃的群体。
在那个有的人贫苦得连饭都不一定吃得上的年代,如果小孩说自己想做能一展长才的工作,那他一定会被父母敲着脑袋瓜大骂:“别做白日梦了,快念书!”“不要乱讲话,快找工作!”以前的父母知道吃苦就是“吃补”,现在的父母则不想让孩子吃苦。
不过,有件事情始终没变:如果不吃苦,就很难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
一份工作真正带给你的乐趣和成就感,得辛苦干上好多年才能体会出来。如果一开始你就做得很轻松,哪里会有什么乐趣?
以前的年轻人做一份工作得先拜师当学徒,在打骂中学功夫,接受不平等的待遇,还拿不到什么像样的薪水,但是大家无处可去,只好拼命赖着不走。就因为有这些痛苦与不甘,当工作做得漂亮了才会开心,这就是工作带来的成就感,是用钱买不到的。说得直接一点儿,一个人想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真是一种奢望,因为很少有适合自己的工作。
如果婴儿在妈妈肚子里就想“我要生在一个适合自己的世界”,那他根本不会想出生。找工作也是一样,别想着要工作迎合自己,而是自己要去适应工作。
大多数人只能挑选自己不太喜欢的职业,这样反而比较好上手。如果想过得幸福美满,最好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当作兴趣。
就好像喜欢棒球的人别当职业棒球选手,打业余棒球反而会更开心。电影导演黑泽明就是一个有名的例子——他原本想当的不是导演,而是画家。真正会成功的人大多是这样。或许有些导演真的从小就立志当导演,但我不觉得他们拍的电影有多好看,可能是因为他们太喜欢电影,反而没办法客观地看待电影。
人对不太喜欢的东西反而会看得透彻,再说无论哪个行业都有盲点,所以保持一定距离的旁观者,会比全心投入的当局者更容易发现盲点。
人在找工作的时候别过于考虑自己喜欢做什么,也别因为现在的工作做起来没有成就感而烦恼。如果你觉得现在的工作没有让你获得成就感,那不是坏事,而是良机,正好可以让你冷静地审视自己的工作。
无论做什么工作,经过冷静的审视,都会变得比目前有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