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这本书中,把人和计算机进行了形象的类比,中央处理器好比是人的大脑,内容容量是记忆力,硬盘空间是笔记和藏书,显示器是外表,打印机是写作能力,网卡是沟通能力,带宽是沟通有效性,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操作系统,我们会定期给计算机更新操作系统,而反观自身,同样充满了大大小小的bug而浑然不知,这需要主动升级操作系统,但现实是绝大多数人的操作系统从不更新,在接触到这个概念之前,我的操作系统没有升级过。
每次打开计算机,windows7的系统要等上十几分钟,好不容易开机,打开网页浏览,又是几分钟过去,实在无法容忍这样的速度,粗糙的操作系统是越差就越自治,漏洞百出却还能继续运转,关键是没有任何自动升级的机制。电脑如此,我的操作系统亦是如此。
时光易逝,不过是弹指挥间,有多少人的操作系统停留在几千年前,保守落伍、思维僵化,抱持着一套旧有的价值体系沿用至今,有的人初中毕业后就不再更新操作系统,很多概念停留在了简单概念的应用之上,有的人高中过后就放弃了更新,甚至把书籍全部撕毁发泄心中的不满,有的人从大学毕业那一刻起也彻底放弃了,以为从此解脱,都错把上学和学习当做了同一个概念,以为习得同样的知识便可一劳永逸,科技日新月异,被滚滚浪潮拍打在了岸边还不自知,落后就要挨打,不过才刚刚过去一个世纪而已。
我们必须,自主持续地更新自己的操作系统,否则就和一台报废了的计算机相差无几。
2
一个简单形象的类比可以把极其复杂的事说的通透明白,让人耳目一新,触类旁通,面对一个新事物,无法理解其复杂程度,如果有一个好的类比,那对于辅助理解和记忆有着极大的功效。比如把教育比作眼镜就是一个恰如其分的类比。戴上眼镜前后,我们看到的是同样的世界,但戴上眼镜之后,就能看的更清楚。好比是受教育后,我们就能看的更清楚,想的更明白,选择更有效,行动更有收获一个道理。
在使用类比过程中,需要刻意牢记的是:类比的逻辑重点是“像”而不是“是”,如果不小心混淆了“像”与“是”之间的区别,在用类比理解新事物的时候,就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类比影响思维,思维影响行动,在使用的时候要格外小心,它不仅仅是一个说法,更可能是说法背后可能引发的重要行动。
学会任何一个概念、方法论之后,都要问自己同一个问题:这个道理还能用在什么地方?
3
我们的操作系统主要由两个紧密相关的部分构成,需要持续升级的是概念以及相关方法论。因为概念是一切知识架构的基石,判断一个人聪明与否,看的就是他的操作系统中有多少清晰、必要、准确的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联。
比如在理解自由这个概念之前,印象中的自由无非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受任何束缚,至于如何获得自由,深思下去,好像也没有办法。本质上来看,我们要的自由其实是时间的自主权,也就是某一天不再为满足生活必需而售卖自己的时间,在此之前,几乎所有人都一样,只不过是有的高些,有的人低些。要想获得真正的自由,首先要做到自律,也就是学会管理自己,时间是无法管理的,我们只能把时间当做朋友,与之相伴相随,外界好多事更是无法掌控的,我们人微言轻,很多时候无法左右别人对一己之态度,只能选择自己对别人的态度,在内部自我能够说了算的区域,先管理好自己的注意力,这才是有所产生的源泉所在,知道每时每刻都知道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也就慢慢学会了管理自己,成为大脑的主人,不被大脑反向掌控,变成情绪的奴仆。
再比如人生最大的枷锁是追求百分百安全导致,时刻关注身边所有可以被关注的东西,而且非常害怕被自己漏掉,没有办法长期集中观察,不能长期深入思考,注意力始终放在周围发生的每件小事上,我们手中紧握不放的究竟是什么?被忽视、被遗忘还是恐惧?
其实,所有的成长都是放弃部分安全感才可能获得的。追求百分百安全感的人,就像用全视角观察的人,被困到了永恒的当下,是一个没有未来的人。注意力资源有限,在什么方面选择“若愚”,可能就决定了哪些方面可能产生“大智”。正所谓是将军赶路不打小鬼。
在《成功、动机与目标》这本书中提到,人分为两种,一种是固守型,另一种是进取型,这两种人的区别是:关注焦点不一样:固守型的人,更关注自己当时的表现,更在意外界对那表现的看法:进取型的人,更关注自己当时有无进步,并不在意对外界的看法;显而易见,第二种人的成长空间更大,他们也会变得越来越聪明。简单一个关注焦点的转换,就有了天壤之别。
所谓的成长,就是操作系统不断升级完善的过程,是可被量化的,继而是有反馈的,最终会感触到一切都是由学识决定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