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风文艺星空文学创作
舌尖上的越剧(五)茶香笑语新

舌尖上的越剧(五)茶香笑语新

作者: 梦暖倾城的小屋 | 来源:发表于2018-12-19 13:18 被阅读61次
舌尖上的越剧(五)茶香笑语新

儿时的我,喜欢听“抱抱阿婆”讲民间故事,尤其是和茶有关的故事。

冬天寒冷,“抱抱阿婆”很早就用汤婆子把被窝捂热,把我抱进去,用棉被围牢,坐在床边,讲永远也讲不厌的“神农氏遇茶树逢凶化吉”。

传说神农氏为了给人治病,亲自尝试各种草药。有一天,他嚼了一株黑色的小草,没一会就开始呕吐。最后居然吐血了。神农氏没有力气,嘴里特别焦渴。他勉强走到一棵树下,撸了一把绿叶解渴。他感觉快不行了,偏偏这时奇迹发生了。神农氏身上的毒解除了,嘴里还有一股清香。

为了报答这棵树的救命之恩,神农氏给它取名“茶”。

“抱抱阿婆”常说,茶字拆开,就是人在草木间。草木有情也有恩,我们不能随便欺负。

一朵花也好,一棵草也罢,都是有魂灵的。我们人啊,就是要和它们好好过日子。我们吃饭,它们就吃风吃雨吃露水。我们干活,它们就打扮好了给人看,看了就开心。多好呀!

这是我听过的最朴素的“环境保护”理论。一个识字不多的老妪,却有着那么美丽的内心世界。

茶,的确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产物。片片茶叶在澄澈的杯中一次次翻滚沉淀,由浓到淡,由馨香到无味,正好映射了从青年时期渴望轰轰烈烈闯天涯到暮年时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心路历程。

国人不可一日无茶。茶,不仅是一种口腹之欲,更会给人创造一片广阔的精神天地。

唐代有首《七碗茶歌》:

一碗润吻喉,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碗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专心喝茶,居然能喝到不计较世俗名利,羽化登仙的地步,此生还有什么遗憾呢?

喝茶,还可以修身养性。与茶有关的诗词也特别多。

更作茶瓯清绝梦,小窗横幅画江南。(陆游)

舌底朝朝茶味,眼前处处诗题。(张可久)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白居易)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苏轼)

诗词的海洋里,最霸气的,当属乾隆:

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

这指令,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最文艺的,要推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銚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独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文章写得跟情诗一样。茶要是能说话,估计小脸儿红得比苹果还可爱。

最脱俗的,还是李清照:

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品一口好茶,读一本好书,怡然自乐,这才叫不辜负明媚春光嘛!

文人爱茶,喜欢挥毫泼墨;平民爱茶,更喜欢把它放进通俗易懂的戏曲里。

越剧《活捉三郎》又名《情勾》,故事取材于《水浒》,讲述了阎惜姣被纨绔子弟张三郎所骗,痴心错付,被宋江所杀。后不甘冥府凄冷,遂将负心人带了去鸳梦重温。

已是鬼魂的阎惜姣说起往日恩爱,提到了张三郎曾向她借茶。

那一刻,不见了戾气,变作温柔小女人。

可记得,倚绣户,我小立春风。
恰似那,鲜凌凌,出水芙蓉。
忽见你,文绉绉,白面书生。
天生的,登徒子,风流多情。
一借茶,二叩首,叫奴心慌。
细细腰,纤纤手,凝脂滑润。
没来由,藤缠树,你得寸进尺。
杨柳细,细杨柳,柔软销魂。
一回茶,借去我,少女芳心。
二回茶,借得个,鱼水难分。
昼问暖,夜问寒,你勤勤殷殷。
蜂贪蜜,蝶恋花,卿卿我我,我我卿卿。

为什么茶还能跟爱情产生联系呢?原来古人认为茶树只能从种子萌发成树,不能移植,故而将“茶”视为“忠贞不渝”的象征。

明朝时候,因茶性最洁,可示爱情“冰清玉洁”,成婚时常常以茶为礼,取其“不移志”之意。

《水浒》成书于明代,这出戏里有女子与情郎借茶交好的情节,也就顺理成章了。

余杭小百花有一出《陆羽问茶》,更是把茶文化讲得深入浅出。

剧中陆羽献给唐皇的茶,叫“渐儿茶”(陆羽字鸿渐)。他的救命恩人智积禅师嗜茶如命,非“渐儿茶”不饮。

这“渐儿茶”有什么独到之处呢?最早,人们不会制茶,喝茶时直接咀嚼。到了唐代,茶饮之风大兴。此时,陆羽发明的“煎茶法”把茶文化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陆羽喝茶时先取一块茶饼(唐朝盛行饼茶、团茶)在火上烤,然后用茶碾研成细末,过箩,用水煎至三沸,将茶末、茶汤舀到茶碗,一起喝下。

由此,茶因水重生,水因茶清香,茶与水完美交融,开中国品茶艺术之先河。

真是“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

以上两部和茶有关的戏虽然好看,但要说家喻户晓,还是《采茶舞曲》。

它原是越剧现代戏《雨前曲》的主题歌。戏没有流传,曲子却人人会唱。

1987年,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亚太地区优秀民族歌舞保存起来。今天,它又登上了G20峰会的舞台。

《采茶舞曲》以越剧的音调为素材,旋律优美流畅。一问一答的形式,把年轻人相互嬉戏的场景表现得很生动。

溪水清清溪水长,
溪水两岸好呀么好风光。
哥哥呀,你上畈下畈勤插秧,
妹妹呀,你东山西山采茶忙。
(姐姐呀,你采茶好比凤点头)
(妹妹呀,你采茶好比鱼跃网)
插秧插得喜洋洋,
采茶采得心花放。
插秧插得匀又快呀,
采的茶来满山香。
(一行一行又一行)
(摘下的青叶往篓里装)
(千篓万篓千万篓呀)
(篓篓清茶放清香)
你追我赶不怕累呀,
敢与老天争春光。
争呀么争春光。
左采茶来又采茶,
采茶姑娘齐采茶。
一手先来一手后,
好比那两只公鸡争米上又下。
两个茶篮两边挂,
两手采茶要分家,
采了一回又一箱,
头不昏来眼不花。
多又多来快又快,
年年丰收龙井茶。

这是目前搜集到最齐全的版本。从前,歌词里还有“多快好省来采茶呀,青青茶叶送城乡”,随着时代变迁,自然淘汰了。

说到《采茶舞曲》,不由我想起周恩来总理的一则小故事。

词作者周大风为了烘托社会主义青年朝气蓬勃搞建设的精神面貌,想当然地写下了“插秧插到大天亮,采茶采到月儿上”。

周总理看了初稿,把周大风叫去说:“这两句不符合茶农的生活呀。插秧插到天亮,那茶农第二天怎么有力气采茶呢?采茶也不能采到月儿上,露水茶不香啊!小周同志,我们搞创作不能脱离群众呀。”

周大风脸红了,当即决定去梅家坞体验茶农生活。后来,他把这两句改成“插秧插得喜洋洋,采茶采得心花放”,成就了经典之作。

俗话说,喝茶慢,慢喝茶。茶喝得久了,更懂得“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处事之道。客来茶当酒,汤沸火初红,实在是人生乐事。

相关文章

  • 舌尖上的越剧(五)茶香笑语新

    儿时的我,喜欢听“抱抱阿婆”讲民间故事,尤其是和茶有关的故事。 冬天寒冷,“抱抱阿婆”很早就用汤婆子把被窝捂热,把...

  • 舌尖上的茶香

    今天时间安排的满满当当。早上坚持做持续了五年多的早餐,这种累积下来的习惯,对我来说已是一种常态。虽然,有时我也觉着...

  • 采茶女

    文/陈成稼 茶上芽尖,柔指芊芊。 妇人少女,笑语茶前。 上田下田,绿萼罗裙。 碧茶凝香,谁计背酸?

  • 私房茶香鸡,舌尖上的文青

    早间的鸡鸣还没结束,豆子爸爸已经开始一天的劳作。 他决定碰碰运气上菜场看看有没有适合用于制作茶香鸡...

  • 舌尖上的汤圆香

    文 葛少文/枫竹溪雨 今年元宵佳节前夕,我陪母亲到超市购买汤圆。 看着冷柜里各种口味的汤圆,除了传统汤圆,还有水果...

  • 舌尖上的茶悟

    敲上一小块普洱,看着原本压制在一起纵横交叠的叶子,伴随着沸水的冲泡,或深褐或暗金的浮游其间,腾起一缕缕似云似雾的热...

  • 龙井茶

    龙井茶,口粮茶级别,体验舌尖上的春天!售价:55元一两!

  • 舌尖上的越剧(一):背黑锅的荔枝

    荔枝是一种亚热带水果。它的果壳像蛟龙的鳞甲,块块突起,颜色鲜红。剥开果壳,露出白色的果肉,晶莹透亮。轻轻咬下一口,...

  • 舌尖上的越剧(四)尝佳肴,觅旧俗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一粥一饭都有着特殊的文化意义。今天,我们通过越剧的几出戏,聊一聊饮食背后的民俗。 一,祭祀...

  • 茶香(上)

    文/图:艳如笑 弟弟送了几次绿茶给我,是极嫩极嫩的那种,叶片上还保留着细绒。用水化开,绿芽绽放,美极。香味...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舌尖上的越剧(五)茶香笑语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cgd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