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听书把曲飞工作室的解读的《讲谈社中国史》1-9卷听完,又听了《哈佛中国史》1-3册,。看外国史学家研究中国历史再比照我们历史书上的内容,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有人会觉得外国史学家研究中国历史有什么意义呢?我们为什么要看外国人写的中国史?
《哈佛中国史》在序言部分给出了解答,史学家朱国政曾回答过这个问题,他说:中国历史就像一间屋子,中国史学家都是在屋子里面看,细节看的很清楚,因为在屋子里,眼界被局限,只能看到屋子里的东西,不能从更高的高度是看,也就清楚屋子所处的位置,只有站在屋外的人,也就是外国研究者才能提供答案。
听完以上几本书,每本书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去对同一段历史进行解读。
每一位史学研究者对同一段及时的解读可以看出他本人的世界观,价值观。
《讲谈社系列》中的元史,我们希望都是站在汉族的角度去看,那本书的作者却是站在游牧民族的角度对元史及忽必烈做了高度评价。
学历史时隋唐经常一起讲,因为唐朝的繁盛及开放,往往遮盖了隋朝的优秀。《讲谈社系列》隋唐史作者就对隋炀帝做了高度评价,认为他是超越李世民的存在。他所以推行的管理制度,各种治国安民政策被唐朝全部继承。
为啥后世对隋炀帝的印象是残暴不仁呢?
作者说李世民是个非常注重自己形象的人,史管们记录皇帝言行的册子一般是不给皇帝看的,李世民曾经强行找史官查看。因为玄武门之变登基,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正式行为,他担心被人诟病,所以为了树立自己正面的,编写前朝历史时有意把隋炀帝写的残暴不仁,以对比自己。
我们都听过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却从未想过是不是真的。
《讲谈社系列》夏商周史的作者就写到这个故事全是后人杜撰出来的。
按照当时的社会结构及分布,全部诸侯不可能住的离都城那么近,就算有人赶过来也只有几个诸侯可以过来,其次作者通过史料考证,那个大王是真的被杀死了,原因是他主动去打别人,没打赢被杀了,同时历史上也根本没有褒姒这个人。
毛主席爱读史书, 对中国历代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朝政得失、内外关系、社会生活、学术典籍和文艺作品的点评,确有许多真知灼见。胡长明先生新著《毛泽东评点历代王朝》认为毛泽东对历代王朝的评点,仍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并非都是定评和确评。
看外国史学研究者对你我熟知的历史进行另类解读,不仅提供给了我们看待事物的不同角度,还能拓展视野,通过一本书了解别人的思想也是很有趣的一件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