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感觉应该写点什么,这样的一本书,毕竟对我产生了一些影响。
周晓白,我喜爱的女生的样子,只要是从内心里认定了的人,便愿意为他舍得一切。从电视剧的剧照来看,她抱着钟跃民,给我产生一种幻觉,这本书就是她和钟跃民在那个年代的爱恨纠葛的故事。一边读着,发觉不是这样,她只是钟跃民成长路上遇到的一个过客一般的人物,或许对于钟跃民来讲,她连初恋都算不上。有些同情她在情感上的遭遇,这也是我在书的后半部分不喜欢钟跃民的原因。你的玩玩而已,或许所动的一点点情感,可能面对的是一个人一生的牵挂。很长时间内,都在为周晓白所惋惜,惋惜她遇到的人,惋惜我身边没有这样的女生,惋惜她没有碰见一个对的人。在故事中,她为了照顾袁军,不顾别人的流言蜚语,不在乎军区大学的名额。我承认,她这样做,背后是有有所依靠的东西,但她这样的行为,是让我心怡的。对于罗芸,我并没有觉得她做的事有多么可恶,在我的角度,发觉书中她说的话并没有什么过分之处。对于她这样人家出来的孩子,好不容易的一点微弱的关系,转瞬间便可能没有了,为了自己的利益做一些事,有时候,自己也是迫不得已。对罗芸这个角色,谈不上讨厌,更多的可能是一种同情。周晓白,在与袁军同床异梦的日子里,身边是爱她的丈夫,心里确实思念成疾的钟跃民,悲哀,就是这样的吧。
钟跃民,我更倾向于将他看作一位理想化的人物。走到哪,被女生喜欢到哪。俊俏的面容、敏捷的身手、内心丰富的情感与出众斐然的文采,这样的人我身边是没有的。读一本小说,很多时候你都会不自觉慢慢将主人公看作你,或者说将你看作主人公。刚开始读这本书,我也是这样,但慢慢发现,我与钟跃民是不一样的,他的许多地方都是极优秀的。从他面对周晓白,听着那些音乐,开始用文艺的需要营造一种意境时,我便感觉有些差距了。慢慢慢慢,发觉跟不上了,文采也好,性格也罢,还有为人处事的能力,他都是无所不通的。读完这本书思考一番,默默搜索了都梁先生的信息与照片,越发感觉,钟跃民是一个理想化的人。我们可以说,我们那方面是钟跃民这样的的,但你很难拍胸脯妄言:我和钟跃民差不多。至于他的追求,结尾去西北的沙漠,无人的古城,总是认为有些突兀。尽管前面大体已经埋下了伏笔,但到文字来的时候,还是感觉不连贯。钟跃民,一个我佩服的人,同时也是一个我有些讨厌的人,我希望我能够成为钟跃民那样的人,但我面对周晓白,面对秦岭,我不会钟跃民。
都梁先生,一个文笔出众的作家,文采斐然。看完《亮剑》,便觉得他不简单。他笔下的文字,自然不做作,刻画得又十分生动。你看他写的书,有时候像是看一场电影,荧幕上你会看到故事的发展,你内心书中的人物形象会跃然纸上。他的经历,我一方面感慨,一方面慕羡,没有那样生活过,便没有那样的文字。《亮剑》以后,又是《血色浪漫》,长篇小说可以写成这样,一生只留其一,便可在文化界的路上,留下自己的脚印。
那段历史,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不愿意回想的。但大院里的孩子却不是这样,他们在那个混乱的年代,却拥有了另一番风景的青春。很大程度上,我是羡慕他们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