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姑姑姑父老两口从无锡的儿子家从回老家办事,顺便来我们家看看他们的哥哥嫂子。说话期间,姑姑姑父两人一唱一和,“真后悔让他们上大学了!”让我们倍感意外。
老两口的两个儿子大学毕业后,分别在无锡和杭州找到了工作,老大从事IT行业,老二从事房地产销售,经过几年的打拼,两人相继结婚生子,两个儿子一直是他们的骄傲。
接着老两口就和儿子们商量怎么样给他们家看孩子,两家孩子大小相差不大,为了公平起见,最后决定两位老人分别在两个儿子各家呆半年。
他们的日常是这样的,早上五点左右起床做早饭,儿子媳妇起床吃早饭后上班,老人照顾孙子吃饭,最后自己吃饭收拾家,中间凑时间带孙子出去玩。中午儿子媳妇不回家,老人照顾着孙子,晚上做好饭,儿子媳妇回家吃饭,吃完收拾完,一天的活动时间结束。

周末儿子媳妇看着孩子,老人为了买到便宜新鲜的菜,坐一个多小时公交车到农贸市场去买全家人一周的食材。周而复始,忙碌又单调。
大儿子家孩子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我们安慰他们,“你们接送一下孩子,可以稍微轻松一些了。”
“大儿媳妇想要二胎,已经怀孕了。”
“这不挺好嘛!”
“我快烦透了,我的这种日子什么是个头呀!我们真后悔让他们上大学,如果在农村,他们结了婚,守在我旁边,我给他们看孩子,也有个休息的时间,也不会像现在,舍了自己的家,在陌生的城市里,日子看不到头。”
老人给子女看孩子,是一条不归路,特别是二胎政策的放开,更加需要强大的亲友团的支持。对于老年人,特别是从农村出来的老年人,到子女家生活,离开了自己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到陌生的城市里,全新的生活方式,让他们感到手足无措。
这些老年人中,还有很多人不识字,在科技发展迅速的城市里,恐惧感倍增。看孩子并不是件轻松的活,一位老人根本无法完成,需要老两口共同协助。
青年人的压力,也逐步蔓延到老年人身上,他们眼睁睁得看到自己子女生活的不易,特别是经济上的窘迫,又感到无能为力,对他们的心理也是一种折磨。
儿子刚毕业,老两口就催促儿子找对象结婚,结了婚又催促他们要孩子,在给儿子看孩子的两三年里,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发生了迅速的转变,把儿媳妇怀孕要二胎看得如此恐怖,主要还是对城市生活的格格不入。
2.
村里一家四个子女,大学毕业后相继在不同的城市安家落户,有体面的工作,逢年过节回家给两位老人带来丰厚的礼品,子女们给的钱两位老人花不完,可是他们并不快乐,见了子女也在抱怨“真后悔让你们上大学!”看似一句玩笑话,背后也隐藏了莫名的辛酸。
子女常年不在家,对子女的思念是他们最大的痛苦。盼星星盼月亮,盼着节假日子女回家团聚,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子女的返回又让热闹的家一下子落入静寂,随之而来就是孤独。
逐渐地衰老,和与之相伴的老年疾病,又加重了老人们的恐惧。

离开农村到城市生活,老人们普遍感到不适,独自生活又担心着自己的年老体衰养老问题。
还有一些老人,他们的子女虽然在农村,但常年在外打工,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很多在外地子女家给子女看孩子的老年人,把孙子抚养到上学的年龄,还会回到农村,加入到留守老人的队伍里。
老龄社会的到来,庞大的老年人团体,孤独、无奈又恐惧。老人们抱怨后悔当初让孩子上大学,更多的是对自己老年生活的担忧。
3.
我们看看德国人的“同居式养老”,几位老年人,特别是失去配偶的独居老年人,相约居住在一家,共同给房主付房租,同时又互相照顾。社区志愿者会定期给他们购买生活日用品。老人们在一起可以读书、旅游、运动、聊天,这些老年人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德国没有“养儿防老”的观念,这种养老模式,给国家、社会减轻了很大的负担,同时也减轻了子女的担忧,更重要的是,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
德国的脾斯麦首相在1883年制定了世界第一部《疾病保险法》,1884年通过了《工人赔偿法》,1889年实行了《伤残和养老保险法》。这三个法律是现代世界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包括现代大家所熟悉的养老金制度,随之美国、日本等国也相继借鉴实施,到现在世界上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行了不同类型的养老保险制度。

中国根深蒂固的“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也在悄然发生着转变,像很多城里有退休金的老人,相约考察养老院,结伴到心仪的养老院里共度晚年。
相信随着国家农村养老政策的完善,我们期待所有的老年人都能老有所依,不再会有农村老人后悔当初供养子女上大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