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态度,套路,心智
烦恼即菩提,问题亦机遇
不管工作还是生活,人活着总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如果问题的定义是期望与现状的差距(并且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那么即便是自身无欲无求,只要生活在社会群体中,就不应幻想一个没有任何问题存在的世界。所以直面问题,借问题修炼自己,才是一个职场人应有的态度。
为什么我们投入了一万小时,却依然成不了高手?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可光1万小时就够了吗?试问,在吃喝拉撒睡领域,我们身边有多少专家呢?所以要成为高手,像驴推磨一样地投入一万小时是不够的,还要研究套路,这也是刻意练习的深意。

李白《望庐山瀑布》时,以一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描述了当我们面对问题时典型的迷惑。企图在现象层面讨论问题的对策,面对麻烦只想尽快摆脱,靠撞大运来解决问题,最终很容易陷入事物的具体性中,往往自乱阵脚。无论结局成功还是失败,都没有太大的意义。
而王安石《登飞来峰》则给出了解决的对策,“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要成为高手,首先就要看到问题背后蕴藏的机遇,将问题当作个人成长的课题对待。努力跳出现象的层层迷雾,深入剖析问题背后的问题,找到根本原因,对症下药,以套路取胜。这样,最坏的结果也是“有意义的失败”——因为他们通过失败总结了经验教训,个人能力得到了成长,这种有意义的失败,才可能是成功之母。
问题分析与解决的基本套路
从方法论的层面来说,问题分析与解决的基本套路,和寻医问诊一样一样的,在此不做赘述。切记,好大夫不会就病治病,一定是就人开方(综合分析患者的情况,身体、心理、社会关系、可承受条件等),并结合病情的发展,随时做好调整的准备。

那么借假修真,究竟修的是什么
1、借假修真,修的是可迁移的能力
如果我当前的岗位不再存在了,我能带走什么?
个人的成功,自然离不开平台的支持。可不能就此丧失独立性地依附于平台,随波逐流而不思进取,这样的人很容易被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所抛弃。今天热门的岗位,很多在十年前都不存在,所以不要纠结于具体的岗位技能,而要关注可迁移能力的培养。
那么可迁移的能力都有什么呢?如同大浪淘沙,那些在不同应用场景背后的通用能力,比如说服他人合作的能力、合理规划时间的能力、组织计划的能力、情绪压力管理能力……,这些才是我们应重点关注的能力。正如职业选手会比业余爱好者投入更多的时间去训练核心肌肉群和基本功一样,要成为职场高手,就一定要注重对这些可迁移能力的培养。(结合个人的观察与思考,先抛出一个职场竞争五力的概念,这都是可迁移能力底层支撑的力量,今后将单独撰文详述。)

对于如何修炼可迁移的能力,借鉴我在之前的文章《从已知到未知,探索永不止步》中所提的学习阶梯可做参考,其中比较关键的在于主动建构的思维。我们经常能听到一句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但无论是读书、行路、名师还是自悟,都要主动建构,并结合个人的生命体验,做切己的学问,最终才可能修炼出属于自己的可迁移的能力。

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个小工具,可以辅助我们培养定期复盘的习惯,在一次项目结束后,或每周的周报中,可以通过KPT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对自己过去做得好需要进一步保持的(Keep),做得不够好需要改进的(Promote),和通过学习觉得下一次值得去尝试的(Try),及时整理,长期坚持,一定能看到效果。
2、借假修真,修的是直面问题的心智
心智模式是指深植我们心中关于我们自己、别人、组织及周围世界每个层面的假设、形象和故事,它深受习惯思维、定势思维,和已有知识的局限。
卡罗尔·德韦克(Carol S. Dweck)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她所提出的成长型心智(growth mindset)与僵固型心智(fixed mindset)的概念广为流传。其实两种心智模式,都并存于我们身上。为个人成长计,我们需要更多地强化自己的成长型心智,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探索自己的可能性。面对问题多尝试,正如前文所述,最坏的结果,那也是有意义的失败。

3、借假修真,修的是持续的影响力
金钱、职位,一切外物都只是借假修真的工具,最终还是希望人生能过得有意义,能收获幸福美满。而积极正向的影响力,正是幸福感的来源之一。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而兼善天下,大可不必非要成为拯救世界的超级英雄,只要我们的努力,能为他人的问题解决带来一丝助力,那我们的生命就是有意义的。不断积累这样的意义,从而发现个人更大的价值。

最后,引用《楞严经》里一句我很喜欢的话与诸君共勉——理可顿悟,事须渐修。在路上,只为遇见更好的自己!
参考阅读:
1、终身成长[M].卡罗尔·德韦克.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17
2、心流[M].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 .中信出版社.2017
3、驱动力[M].丹尼尔·平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刻意练习:如何成为一个高手[M].道格·莱莫夫等.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
5、思考快与慢[M].丹尼尔·卡尼曼.中信出版社.2012
6、思考的技术[M].大前研一.中信出版社.2010
7、丰田思考法[M].OJT解决方案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