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出标题,那就写写日常吧。杂七杂八的日常,以后回头看时也会感慨自己当下的点点思绪吧。
早上没有课,拿着书包就去了图书馆。当然是带着任务去的,要背《西厢记》中的经典语言和看昨天还没有看完的教学视频。
图书馆人很少,可能大家都在上课原因,座位空了一大堆。我把书放好后就去找了个角落开始背书。
戏剧的语言和小说散文诗歌语言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叙事性色彩明显,情感的渲染也极为强烈,是那种你一读,就知道它要表达什么。但也有相同之处,叙事性融入了小说,意象环境渲染又取材了诗歌特征。不知道这样评对不对,反正就个人诵读体验吧。
我这次背得很快,半小时就完成了背诵任务了。之前背诗歌时,因为都是意象,且作者常常省略许多信息,导致诗歌陌生且难背,我背诵一首诗歌往往要花很久的功夫,有时候半个小时过去了,也不过勉强背出两首。当时我的诗歌背诵量达120多首,所以背诵诗歌对我来说实在是痛苦。
下午上了古代文学,老师讲《西厢记》,我觉得老师提出的一个问题还挺值得探讨的,那就是《西厢记》真的是传达反封建这样的思想主题吗?其实我之前阅读时,确实是这样认为的,因为戏剧讲得就是崔莺莺和张生冲破了封建势力的阻挡,而圆满在一起,为了爱情所做出的抗争。
但爱情冲破封建着一大框架放在具体文本却并不适用。反封建意味着反对封建制度或着封建观念,而从《西厢记》的文本出发,它最为关键的还是对于社会秩序混乱的一个控诉以及倡导道德及“礼”的回归。它的本质依旧是在封建这一框架的,最多也只能说其中主角的人物形象具有强烈反抗意识,而这种反抗恰恰不是推翻封建,反而却是在维护封建礼教的一些东西。这是令我印象颇为深刻的一点。
其实想写的还有很多,却不想记成流水账,哪哪都是重点。到了大三下,宿舍人,班里同学大多都有了自己的想法,我也不例外,大家更加成熟也思考得更多,这些都是可以察觉出来的。一种就业的压力裹挟着我,也使得我经常陷于焦虑之中。我一度在大三上的那个寒假里,焦虑到失眠,我可以清晰地预见我要做什么,又模糊地不知道该做什么。有时候觉得吧,船到桥头自然直这句话还挺对的,万事万物都有它自然生长的规律,我也不例外。有时候又觉得吧,在顺其自然跟随内心的同时,又希望自己做得更好,不至于将来的自己怨悔自己的选择。
没事就这样吧,希望明天想的更少,做得更多,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