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7.23-7.24
【阅读内容】本周自行阅读《经史百家杂钞》
1、韩愈《原道》《原毁》《原性》《进学解》
2、屈原《离骚》
3、贾谊《鵩鸟赋》
4、司马相如《子虚赋》
【扩展阅读】汉赋的发展史,贾谊、司马相如的人物生平。
【读后小感】
1、读韩愈《原道》《原毁》等,感受古人论著的魅力。
文中,作者思路清晰,举例有力,多用排比、对比的方法,层层递进,加深论述的力度。
《原道》中,开篇明义,什么是道?“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指出,我的道和老子所谓的道是不同的;第二段说原道之胜衰、发展史。第三段用古今之对比,指出如今甚不合理之处;第四段以历史发展中圣人对于人民生活各个方面的帮助,指出黄老学说中的“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争。”的荒谬之处;第五段第六段,说到君臣民三者各自的职责,以及自然之道,指出今之道必然使之陷入混乱之中;最后一段,总结,表明观点和建议:“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其亦庶乎其可也!”
《原毁》中,用古之人和今之人对于自己和他人,完全相反的态度,继而说明“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2、读《进学解》等,感受假托他人之口的文体
在韩愈《进学解》中,作者假托了自己和学生的对话,学生的质问和自己的解答。其实是在表达了自己内心的苦闷、也似在开导自己。
贾谊的《鵩鸟赋》和司马相如《子虚赋》中,都可见此类做法。后来查了一下,发现汉赋大赋中的确有这个特点,多采用主客问答体。这样的方式一问一答,很有趣,想来优点有二,一来可以假托他人之口更方便的表达一些不便直接表达的观点。二来一问一答的方式,让文章的语言更加生动灵活,同时也使得观点更加深入。
联想到苏轼的《赤壁赋》中,也曾用苏子与客的问答,无论是主是客,其实都是作者内心的两种声音罢。
3、读《离骚》,感受巨制之恢弘
第一次读《离骚》,没想到这么长,如果不是对照着译文和注释,真是读不懂。作者在《离骚》中,把自己从出生、修身、出仕、受挫、反思、再试、徘徊、最终明志的整个心路历程都写出来了。
作品中,作者大量用类比,用历史上一些帝王名将的胜衰来喻今之事,用香草来比自己的品格,用众芳之芜秽来比朝廷混乱,用仙界比人间,用求好女而不得来比同道难寻,等等。
4、读《子虚赋》《鵩鸟赋》,感受汉赋之华丽
《子虚赋》中,全文皆是楚国使者子虚先生和他的朋友乌有先生对话,总体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也是全文用笔最多的部分,司马相如假托子虚先生之口,用大量的笔墨描绘了楚国云梦泽之壮丽,物产之丰美,楚王之乐。第二部分,也就是文章的最后一段,用乌有先生的批评结束全文。可以说,第一部分描绘了奢靡之风的表现,第二部分批判了奢靡之风。
但是,我不太喜欢汉赋,读起来很是晦涩,感受有点太过华丽,文章臃肿,有堆砌词语之嫌。
5、又发现了很多成语名句的源头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出自韩愈的《进学解》
我们常说的“子虚乌有”原来就是出自司马相如的《子虚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