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社群运营的修炼#
一、是我们对用户进行定位,然后分类、分层。
在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用户量,积累了初始的流量池以后,可以开始设置一些条件或者标准,来进行用户的分类。这样也是为了能更精准的抓取到用户需求。不管是给对方推送内容也好,项目,或者服务。都需要先了解到对方的关注点。
常见的一些分类纬度,比如收入,圈层,兴趣爱好,等等,这是传统互联网最常用的。那对于币圈的用户,比如炒币的时间有多久,投资了哪些币种,关注哪些类型的项目,平时关注哪些信息,等等,我们能对用户有一个基本的判断。
因为小白用户,和币圈老人,关注点还真的是有很大差别的。有些会进行基本面的学习,有的就是看各个新出的项目,空投项目撸羊毛;还有的关注各种平台、生态发展。
所以,对用户的定位和分类都还是很重要的。要做用户的精细化运营。
二、社群形式,从以前最早的形式,到现在,社群大概经历了三个版本。
第一个版本 群主+群成员的形式。群主既是管理者,又是引导者,群内的一些问题,也要去答疑,一定程度也要担当KOL的角色。在一些群规则下,群成员会觉得,有些内容该不该说,会不会让群管理怎么样,这样的考虑,就容易让群成员的活跃度降低,大家就不愿意去说话。
第二个版本 群主+小助手+成员。
这个形式,小助手就可以把日常维护、答疑这些工作分担过去,群主就可以更多的来做引导和交流。而且小助手也可以更活跃。但是,这样的活跃度也是有限的。
第三个版本 群主+小助手+达人+追随者
这个时候,社群的角色就比较丰富了。我们可以把一部分用户,转化成达人。在用户里去寻找能够影响他人,能够做意见领袖,或者有意见领袖潜质的人。他们在社群的活跃发言,一方面可以成为UGC内容,另一方面,他们也会有自己的追随者。那小助手就可以专门做答疑,群主做整体管理,也会相对轻松。
这个形式很多训练营在用。这也是训练营能运营起来比较好的方式。007其时也是类似的形式。
三、关于社群的归属感集体荣誉感。
我们可以想一下,我们自己进入一个群,谁都不认识谁,我们只是因为一个活动或者一个什么事情,到了这里,比如是某个的拉新活动或者其他线上线下沙龙活动。如果事情做完,后续没有跟进和维护,那社群很快就死掉了。
因为人是喜欢抱团的,从众的,这是人性,是社交动物的特点。所以我们在设计社群的时候,也要考虑到这个方面。我们可以对用户进行筛选,比如,在社群中寻找达人角色。或者,当有一定用户量的时候,有多个社群的时候,设置群与群之间的比赛,竞争。这些都是提高社群的关注度,尽量增加用户的离开成本。
四、关于城市合伙人。
城市合伙人的孵化,一定是一个组织已经有了雏形,有了可以正常运营的模式,能感召到其他人加入。那这个城市合伙人就会成为一个催化剂、空间站的角色。把线上和线下的流量对接串联起来。
另外,从免费群到付费群,是需要一个必经的断舍离的过程,用户的流失是会有的,我们不必过于难过。
社区一定要有自己的IP,有核心用户,而且给这些用户的激励机制要建立好,比如积分体系;精神奖励适合作为辅助,比如核心成员拜访,成长经历在社群曝光等等。
那核心用户怎么来呢?有一些黏度比较高的社区,初始的核心种子用户,都是最开始一个一个聊出来的,一对一的交流沟通。这样也加深用户对整体组织的认可,也让用户感觉自己得到重视。当然这也仅仅适用于0到1的阶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