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6日 星期天 雨
今天恩施市通报表扬为沙子坝滑坡预警作出重要贡献的地质灾害点监测员陈光明,并为他送去5万元奖金。我们才知道 7月21日恩施市屯堡乡马者村沙子坝发生滑坡,导致清江干流河道形成堰塞湖,预警此次滑坡的第一人就是58岁的陈光明。
7月17日下午,陈光明得知村民家中墙壁开裂的消息,立即到现场查看。他刚从家中走出五六百米,便看到村组公路裂开四五厘米,沿着公路一直延伸到玉米地,长度约50米。陈光明顿生警觉,第一时间将公路开裂的照片发到乡“地质灾害监测员联系群”里。
经屯堡乡自然规划所相关负责人现场查看和判断,滑坡的可能性很大,随即作出撤离群众的决定。陈光明的及时预警,为影响区内三百多户一千多名群众的安全撤离贏得了36小时的宝贵时间。此次重大地质灾害,无一人伤亡。
说起陈光明,村民们竖起大拇指,“如果不是他,很多人可能就没了命。”陈国寿说,陈光明虽然只是个义务监测员,但他做事认真负责。“晴天时,他两三天转转看监测点有无变化,雨天每天必去看看,近一个月下雨多,他转得更频繁了。”陈光明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得到群众的称赞。面对赞誉,他说:“不存在救了谁,这是我的责任。”

当然,除了这些兢兢业业的检测员、群防大军以外,今年的防汛救灾工作中,不少“黑科技”的应用重新定义抗洪“战术”。7月24日,搭载特殊装备的无人机、无人艇出现在湖北恩施屯堡乡马者村堰塞湖现场,它们结合北斗定位技术,在一个半小时内完成了对灾害点的三维“CT”检查,为后期救灾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多雾阴雨天及泥泞的道路为灾后勘测带来了影响,应急管理指挥部紧急找来专业设备进行“支援”。设备的不同之处在于,无人机搭载激光雷达,无人艇搭载多波束测深仪,它们上下协同能快速获得水上水下一体化三维数据,这既可以精准计算出堰塞湖的容积,又能获得两岸山体及滑坡体的体积。
无人机、无人艇获得水上水下一体化三维数据,可精准算出堰塞湖容积,获得两岸山体及滑坡体的体积。设备运转起来后,后台生产三维图。三维图将现场地形进行无死角展现,并且精准度极高。通过采用北斗系统的新型设备和技术的勘测,堰塞体水下地形的数据一目了然,这对后期的堰塞湖清淤作业将形成高效的指导。
同时,在山体滑坡带周围,工作人员还布下了十多个个监测点,利用北斗定位技术实时监测地表位移数据。通过监测发现,滑坡体内的某处监测点在一小时内发生了2厘米的位移。从灾前的“通风报信”到灾后的快速评估,这其中都有卫星的身影。和以往相比,今年在自然灾害面前最大的进步是心里有数,灾前灾后能更好地科学应对。

因此,几十年难得一遇的天灾如今在我们恩施人看来并不是太可怕,虽然财产损失巨大,很多家庭的财产一夜清零,但人员伤亡降低到最低,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除了群防群治、伟大的人民战争,除了人民子弟兵的敢打硬仗、不怕牺牲的坚强作风,还有高科技手段在抗洪抢险中的广泛应用。
2020年,我们恩施太难了,但是也检验出我们恩施面对各种艰难险阻的应急能力,也显示我们恩施人的天生乐观的人生态度。要知道我们恩施在疫情最严重的湖北,相当于震中地区,在整个疫情中恩施州因新冠肺炎死亡的人数为7人,展现了党和政府始终把生命放在第一位,从而打赢了疫情防控阻击战。恩施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不久,洪水在我国南方肆虐,我们恩施又成为汛情中受灾最严重的地区。
在恩施的战场,从疫区到洪区;硬仗一场接着一场,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党员冲锋陷阵的身影,哪里就有高科技手段的展现。面对防疫和防汛的双重考试,恩施的干部群众筑牢两个大堤,科学精准防控,切实将确保人民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
从战疫到抗洪,同样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同样是直面生死考验,党员就是先锋,支部建在堤坝上、哨棚里,党旗在防汛一线高高飘扬。清江洪水滔滔之时,几千名下沉社区的党员在沿岸巡查排险。随后的清淤工作也是党员们走上街头,利用下班时间和周末假日圆满完成的。接着是屯堡乡马者村出现大面积山体滑坡,淤塞清江发生堰塞湖险情,情况危急,也是党员在第一时间组织清江沿岸群众撤离。
大疫面前,恩施人识大体、顾大局、封城隔离,所有党员下沉社区,在抗疫一线与民同甘共苦。大汛面前,同样是舍生忘死、众志成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战疫号角未息,防汛战鼓未停,防汛中不忘防疫,科学精准防控,把高科技手段运用于抗洪和防疫中,确保大灾后无大疫,恩施的战斗仍在继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