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阅读闲话——《成事》中的曾国藩

阅读闲话——《成事》中的曾国藩

作者: 无名作家 | 来源:发表于2020-06-17 22:52 被阅读0次

《成事》这本书,展现了一个丰满的曾国藩,主人公不仅有身为朝廷重臣的烦恼,也有普通市民的角色思考,在他身上有值得学习的优点,也有值得商榷的不足。举例说明如下:

001示弱的强大

曾国藩面对过他人的猜忌,外界质疑他权力滔天,可能有造反之嫌。

一个普通人如果受到外界质疑,一般会选择据理力争,这一做法不算错,但是不够完美。

曾国藩采取“请病假”的方式,向朝廷表明淡泊名利的态度,既不像那些充满攻击性的人那样,当面反驳影响人际关系,也不像那些沉默寡言的人那样,毫无作为任人拿捏,请病假的力度,刚好在两种做法之间。

如果你默不作声,他人可能会误认为你很好欺负,但如果你强硬表态否定对方,会让人产生“你着急了,说明你还是很在意权力这件事”的感觉。

这个时候,软化态度,由反对改为示弱,反而能取到很好的回应效果。

请假示弱,一方面避免了他人觉得“说到了你的要害,揪到了小辫子”的情况,另一方面,还不会因为强硬敌对的态度,激起别人内心的反抗欲,也就不会来更多的猜忌。

甚至,如果你示弱的尺度拿捏得当,有的人还会因为觉得你像弱势群体,反过来帮你说话,这就是示弱的强大魅力。

002平常心对待既成之事

书中提到,曾国藩因“花费了八两银子,打造一幅银壶”而愧疚不已,这引出来一个问题: 为了已经改变不了的事情后悔,究竟值不值?

曾国藩这种日复一日,深刻自省的态度,毫无疑问值得交手称赞,但从经济学的角度上来说,对于一件无法改变的事情,在上面投入过多无谓的情绪,并不划算。

经济学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如果是一件错事,就算你再懊恼,也无法改变事实,已花的钱不会回来,说错的话覆水难收,与其因此长期闷闷不乐,倒不如试试就此打住,抬头往前看,为下一次遇到类似情况,立下行动的正确标准。

如此一来,好心情不会被毁掉,减轻了内心的道德负罪感,也降低了下一次行动的压力,轻松的态度和闷闷不乐的哭脸相比,不是好很多么?

以上两点思考,希望对你有用。

更多不为人知的曾国藩,尽在公号:成长杂货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阅读闲话——《成事》中的曾国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hgex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