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与孩童生长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经 . 第六十四章》
合抱的大树,是从小芽苗长成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匡土堆起的;千里的行程,是从脚下走出的。
看罢此章,不由心生赞叹,老子在文字锤炼方面,其审美修养之高,仅短短数言,便以极简的文字,营建了如其丰富的语境,使读者掩卷驻足,浮想联翩,感慨万千。
跨越历史时空,仿佛有一古稀老者,微倚苍天绿树,极目天台巍峨,眺望长路漫漫,不禁追思怀远。恰一孩童正游于台前林间,戏“山下兰芽浸溪”于清,览“松间沙路无泥”之净。
孩童见老者童颜善目,慧心平和,问曰:我仰慕智者久已,请问:微木何以耸天,匡土何以为台,人生何以致远?
老者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方弱冠之年,既有此思考,孺子可教也。
现在让我们从老子触发的联想情景中返回,再次体悟本章老子借助隐喻,所阐释的万物运行生长之道。
老子启示说,任何东西哪怕再平凡,均涵有自在价值,犹如抔土可以成楼台。任何事物不管有多渺小,均深藏无穷的力量,犹如滴水可以破巨石。任何个人即使开始时有多艰辛,均可以成就未来的功业,犹如积跬步可以至千里。
所以个人需要相信自己,发挥天性禀赋,创造生命意义,更需慎终如初。苏东坡在赠给好友的一篇杂文中说: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苏东坡勉励好友说,你要摆脱现状而致力于学习,需广博读书且审慎选取,还需丰厚积累且珍惜细微,其潜移默化的价值,会慢慢释放出来,之于治学我能告诫你的也就到此为止了。
由此而感于家庭教育,信任孩童是其成才的禀赋起点,陪伴孩童是其成长的情感资源,在此基础上,孩童自会锲而不舍,积小成多,必将金石可镂,积善成德,实现孩童自在的人生价值。
天下父母,与孩同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