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拿自家孩子跟别人比,这似乎已是被公认的应该禁止的教育方法。不过,家长的作为也不是不可理解,孩子不可能永远是孩子,他最终还是要和别人比的。因为当今社会本身就充满了竞争,竞争就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进行比较并且超越的过程,所以适当的比较会增强孩子的危机意识,使孩子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
但是,如果家长盲目地比较,忽略了孩子的真实水平和能力,要求孩子达到不可能达到的目标,或者忽视了孩子的心里感受,打击了孩子的自尊心,那么就得不偿失了。
一男性读者来信,他孩子小军和小杰是楼上楼下住着的两个孩子,又是同班同学。小杰天资聪颖,又肯努力,所以学习成绩一直很好。而小军天资稍差,虽然也肯努力,可是成绩怎么也赶不上小杰。小军的母亲经常拿他们对比说:“咱家什么都不比小杰家里差,就是你比小杰差,你为什么就不能为爸妈争口气啊。”现在,小军总是便认为自 己是一个笨孩子,学习越来越差。
我们常说“你看xxx这次考了一百分”“XX参加数学竞赛获得一等奖”,我们在跟孩子说这句话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意识到,我们在拿孩子作比较,我们知道孩子的感受是什么吗?
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看似好心,却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和挫败感,影响孩子的自信心。其实,孩子的观察能力是很强的,即使没有大人把他们与别人进行比较,他们也会不由自主地把自身和其他孩子进行比较。他们也有自己的认知和评价系统。如果这个时候,家长再拿孩子跟别人进行比较,无疑就会雪上加霜。
一是孩子会认为“我不好、或还不够好”。家长给孩子找来标杆,就是告诉孩子需要达到这个水平,间接地给孩子传达了这样的信息:我不够好,我这么多事情没做到、没做好,他们都做到了,他们比我优秀。
二是孩子会认为“我没有能力做好。当我们告诉孩子xx语文考了一百分,作文一分也没扣,你也得好好努力了的时候,常常孩子会感觉是没有希望了。他从一年级开始语文就没考到一百分,到了三年级因为同学考了一百分,他也得努力得到一百分,他会感觉根本不可能,我没这个能力,当这个目标太遥不可及,孩子就会放弃努力。
拿孩子来跟比人进行比较要适当,要让孩子看到别人的闪光点,父母要说明这种闪光点对孩子的好处,别进行鼓励,让他努力去完成,而不是一味总是抱怨孩子不够好,别人就怎么怎么好。人生不是一场竞赛,连马拉松都不是,因为马拉松最后还是要分胜负的,所以经常那孩子和别人家孩子比确实没什么意义。
一定要多给自己提个醒,千万不要因此给孩子过分施压,否则很有可能会适得其反。
网友评论
其实天生我才必有用,读书不太好不代表没有别的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