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夕将近,走在街上,商家促销广告铺天盖地,随处可见。打开电脑,各大网站都很“贴心”的奉上“七夕攻略”,教你如何挑选礼物、如何脱单......
有人说,现在过节都一个样:赠礼、吃饭、看电影、泡吧、旅游......没有新意!传统节日的氛围离我们越来越远。
有人建议,应该让传统节日回归传统。那么,七夕的传统习俗有哪些呢?我们不妨来看看。
01 穿针乞巧
穿针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02 种生求子
在七夕前几天,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还用蜡塑各种形象,比如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作求子之用。
03 为牛庆生
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04 晒书晒衣
据史料记载,司马懿曾于七月七日在家中晒书。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也有“七月七日人人晒书”一说。“竹林七贤”的阮咸也在七夕与邻居一同晒衣,可见当时此风气之盛。
05 拜织女
少女、少妇们在庭外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花前置一个小香炉。一起乞求织女赐给自己一双巧手。
06 拜魁星
传说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求取功名的读书人都特别崇敬魁星。因此读书人会在这天拜魁星,以求考运亨通。
如果要回归传统,这些习俗能回归到我们的生活里吗?不能!
节日起源和当时社会制度、精神信仰、物质文化等息息相关。
古时女子,待嫁前需学习女红、读女戒;婚后要生儿育女、操持家务。这是她们生活的全部,也是时代赋予她们的生存意义。
因此,七夕乞巧求子,既是女子们的心愿,也是那个时代的思想产物。
而现在,绣活只是众多技能中的一种,无须大众都会。至于求子,都会选择去医院,用最科学的办法解决,谁还会去求神拜佛呢?
时代更替,必会带来新的意识和观念。对于传统节日的习俗,增添些新的内容也是时代的需要。
很多人抨击说,七夕自古以来就不是情人节,全是因为刘郎织女的传说,才误有了“中国情人节”的说法。
现在,不仅情侣夫妻要过七夕,单身狗也借着这个节日“脱单”。还有些人说:情人,不仅指爱情,亲情和友情也算在内。因此,过七夕的人越来越多。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现代人对情感的缺失和渴求:生活节奏太快,工作太忙,平时和家人朋友沟通时间并不多。
把七夕过成情人节,也是提醒我们把时间和精力多“分给”爱的人,我觉得没什么不好。
只是过情人节的方式不必物质化,未必要跟随大众去各大商场消费,也并非花大价钱才能表达爱。
在家亲手为爱人做一顿饭、两人外出散步谈心、或是到有纪念意义的地方追忆往昔,都是表达爱的方式。
轻物质重情感,既是回归传统本真,又不至于让每个节日都过得千篇一律,还表达了彼此的爱意,这才是我们应该提倡的节日理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