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方舟这个名字出现在我视野,是多年前的高中时期在某本刊物上她的一篇文章。请原谅我由于时间太久远,完全记不清当时的文章是什么内容,我只记得我从那个时候知道,她是个天才少女,尽管她与我同龄,但我承认同人不同命,我只能是偶尔抬头,才能仰望她。
那时我正是一个自认为散发着忧郁气质的孤独少女,已从可爱淘跳到饶雪漫、郭敬明以及各类所谓疼痛青春有关的文字里。然而学习还是更重要一点,青春也就随着高三紧锣密鼓的复习,被扫进一间灰暗的房间,偶尔太累了,才会打开那扇门稍微回味一下,再投入挤独木桥的大军中。
今年的奇葩大会我再次见到蒋方舟,看着屏幕里的她谈论“讨好型人格” ,我知道她也长大了,岁月它不会绕过任何人。
工作之余,我会焦虑地寻找些能够给自己充电的方式,想要有模有样,至少能与目前的一些目标靠得再近一些。前天翻看知乎读书会里免费借阅的书籍,上滑的页面中闪过蒋方舟的这本《我承认我不曾经历沧桑》,思考了两秒钟,我又倒回去点开,心想着,如果不是很长,我就看看吧。没想到的是三个晚间时光,我看完了,要知道,我总是要花费半个月才能看完一本书的。
书的开篇便是回忆青春。我在疲于奔命的生活间隙被拖回青春的房间里,一边看着蒋方舟“被绑架的一代” ,一边翻看自己的曾经。即将而立之年的我被生活追赶在“圆谷幸吉的人生跑道” 上,没有余地,谁叫我“三十未立” ,二十七八仍然蹲着,欠下太多债,现在只能拼命追赶,我早已没有资格为自己留下余地,太奢侈了。
我没有按顺序阅读,看完青春篇,我直接跳到审判童年。虽然我确实未曾有过金色的、无忧无虑的童年,甚至大部分童年记忆里都是有点鸡飞狗跳的,尽管我是大人们口中的乖乖女。然而,审判童年于我而言依然过于血淋淋,我知道,是因为我还没抽出过时间思考过童年,很多记忆我都不清楚是真实存在,还是它只是我的想象。不过阅读给了我启示,我需要一个时间的缺口,让我认真思考童年,毕竟,未来我也是要做母亲的人,我总担心成为不合格的母亲,所以碎片化地学很多育儿相关的知识做积累,反而忽略去整理自己的经历了。
回过头来再看这本书的中间段,我看到的是一个我从来不知道的世界,完全没有任何交集的世界,那个关于一些作家的人生。我像一个无知小儿,边看边去百度里找那些我听都没听过的事件。看完只好发出“未来又多了很多要读的书呢” 的感慨。果然,在方方面面,我都欠下了很难还完的债。
退出阅读,内心总觉波澜起伏,在夏日炎热潮闷的夜晚,听着外面空调轰隆之声,我第一次拿起笔想要记录一下此刻难以名状的心情。我早已不是少年时代能洋洋洒洒写出被语文老师在班上当范文念的我,甚至连形容现在心态的词语我都找不出来,显得词穷。或许是一种不甘心,我仍想重新学会记录,因为记录本身,即是反抗。
2018年6月30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