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常识》学习体会18


今天是我参与勇气读书会打卡的第18天,也是参与简书日更的第45天,简叔还要奖励我一本书,是什么书呢?满怀期待……加入勇气读书会后,我每天有大半天的时间花在读书、记笔记和写简书上面。因为每天都要打卡和简书日更,我就直接把学习体会写成简书,一举两得。
从2018年12月9日参与简书日更至今,8张复活卡我一张未用,“男人就要对自己狠一点”,不给自己半点偷懒的机会,45天写了45篇简书、近7万字,今后还会继续坚持。45天弹指一挥间,说短不短、说长不长,但每天坚持写一篇简书,还是需要一定的毅力,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说出来不怕大家笑话,我之所以参与简书日更和勇气读书会,一是想引领带动一些年轻人参与读书学习,二是反正也是闲着,借此机会提升一下自己,这是我内心的真实想法,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唱高调。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退休嫌早,提拔嫌老”,我现在就处于这种尴尬的年纪,学与不学、写与不写,对个人的影响其实并不是很大,但对于年轻人来说,意义却大不一样。
现在很多年轻人缺少的不是时间,不是精力,也不是毅力,他们缺乏的是一种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他们的业余时间大多地花在游戏、闲聊之中,在玩游戏上面他们也是非常执着的,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现在的社会环境和过去大不一样,各种机遇和挑战很多,只要刻苦学习,就能拥有无限可能……但这样的年轻人还是不多,要是能把玩游戏的精神用在学习上,他们的未来都将不可估量!值得欣慰的是,现在有不少年轻老师加入了勇气读书会,利用寒假坚持充电学习。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我们改变不了别人,但可以改变自己。下面还是谈谈读书的事吧,今天我读了第五篇《学生常识:教育最需要的常识》第25节《读透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依据》,读后还是很有收获。
作者认为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儿童自身有什么样的基础和条件,可以有助于他们变成学生?”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研究学生、读透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对所教学生的实际状态和发展前景,有基本的了解。
许多教师,在对学生缺乏深入了解,甚至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开始从事促使其生长的教育工作。
在有的教师心中,处在第一位的不是学生,而是“教材”:教材难还是不难,好不好教?是“自我”:如果教砸了,怎么办?或者别的外在于教育目的的东西:怎样赢得听课者的褒奖?
教师心中没有学生,是教师最不应有的空白,把学生放在心中是对教师最起码的要求。若以此标准来衡量教师,大致存在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心中无学生。教师在不了解学生的情况下,确立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学生与教学脱节,教学没有针对性,成为教师的“独角戏”,效果可想而知。
第二种类型:心中有学生,但是抽象的学生。教师知道要把学生放进心中,但对于学生具体的需要、不同的个性等并不了解,学生只是教师心中的符号,和前者没有多大差别,教学效果也好不到哪儿去。
第三种类型:心中有学生,而且是具体的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了如指掌,教学中就能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效果肯定优于前二者。

教师要对学生有一个具体透彻的了解,可以遵照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了解“学生已经有什么?”学生走进课堂之前,已经有什么兴趣和需要,情感和态度,知识和技能,方法和习惯,以及已经掌握了什么思维方式等。教师在平时一定要多与学生交流沟通,力求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每一个学生。
第二步:发现“学生还缺什么?”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加以引导:让学生复述前面同学提出的问题和观点;对同学的发言加以评价比较;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把同学的问题和观点记下来等。学生缺什么,教学中就补什么!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关注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只顾教学进度,而忽视了学生这一教学主体的感受。
第三步:研究“学生的困难和障碍是什么?”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师预先设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遭遇到的具体困难、障碍及其症结,难点、障碍点找到了,学生的生长点就找到了,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第四步:寻找“学生的差异是什么?”同样学习一个内容,学生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差异,教师不仅要把握这些差异,还要把差异变成教学资源,教学中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力求所有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经过上述四个步骤,就有可能读透学生。读透学生后还有非常关键的一步,第五步:追问“学情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教学过程的关系是什么?”这一步的用意是避免把学生研究和其他教学设计割裂开来,变成互不相关的几张皮。例如,如果发现学生不会提问质疑,提不出有质量的问题,那么,这个缺失就可以在目标设计上这样体现,“提升学生的质疑问难的能力”,对应设计一些环节,来提升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读透学生除了上述五个步骤的逐步推进之外,还需要渗透两个意识:年级意识、班级意识,不同年级和班级的学生都存在不小的差距,教师还要依据年级和班级特点来解读学生和教材。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读懂了学生的实际状态,教育教学就有了可靠的前提和依据,教学活动才能有的放矢、循序渐进,从而取得满意的效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