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大师》影评
以前写影评都是偏向于观后感,从观看时的心理感受、视觉感受以及看完后的情绪来展开写,比较浮于表面和直接,这次准备清晰地从多个角度来梳理一下观看时和观看后的思路,大致分为以下几点:
1、题材
2、场景设置
3、剧情&人物
4、其他设想
【题材】
我看的国产电影不多,且口味一般都偏向特工、悬疑、心理类的影片,印象中是很少看到围绕“家暴”这个题材的,陈正道导演能够将它拍出来呈现给大众,我觉得是非常值得赞赏的。家暴其实是个很普遍的社会问题,但也许是受老一辈的“家丑不可外扬”这种思想的影响,被动和主动得到的关注度并没有其他社会问题高,可其实家暴带来的影响并不只存在于施暴者和被施暴者之间,在他们生活范围内的人都会受到影响,甚至会折射到不相干的社会群体中;而如果这两个主体是一对夫妻,并且还有孩子,那家暴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对孩子心理上的成长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导演和编剧将这个题材最重要的两个点十分明确的表达了出来。
【场景设置】
这可能是我对这部片子最大的吐槽点。
因为晚了十分钟到电影院,所以前面的都没看到,一坐下就比较急的去关注了剧情,尝试推测一下错过了什么内容。等看了十几分钟后开始觉得哪儿有点不对劲,一般看了片头后基本上能确定主要场景是在哪里,但这部电影我跟伙伴琢磨了半天也没讨论出究竟是哪儿。
首先,这是个中国人(也许还有华人)生活的地方,但先出来的几个场景:花房、警局、审讯室、牢房,这几个的建筑构造和风格跟中国沾不上什么关系,看到警局的时候我推测是不是在国外,因为警官的穿着是那种衬衫和背带的搭配;切换到审讯室时,就有点疑惑了,破旧昏暗的风格很像17、18世纪的地下关押室;最后镜头转到牢房时,我一脸大写的懵,全透明的玻璃牢房独立在一个房间内,像是行为艺术的展示柜,又有点类似于《金蝉脱壳》里关押施瓦辛格的那间特殊牢房(如果没记错的话)。
然后江丰(主角)第二次回忆时出现的老房子又特别有中国老洋房的感觉。看到后面对场景的概念越来越模糊,最后都不想再去纠结这是哪儿,就当是架空场景了。毕竟连“记忆大师”这种软科幻都出来的,其他的设置似乎也没必要太去较真,但给人感觉实在是有点违和。
【剧情&人物】
剧情挺有层次感的,跟随着江丰进行记忆加载,一点点抽丝剥茧获得信息来进行推理,但我们看到的就是最直接的事实吗?当然不是,人物角度不对,时间点不明确,所以我们跟着江丰在记忆梦境中迷茫,不知所措。但其实影片中有留下很多小细节,如果有及时注意到就不会被沈汉强给带跑偏了。
在沈汉强给出错误的线索,而将嫌疑引到陈姗姗身上前,我一直都很坚定江丰就是凶手,因为黄渤演的太传神了,从眼神到神情。江丰在牢房里待着的时候,狱友笑他不可能是打架进来的,对他说“你眼里没那种东西”。但没过多久,江丰眼里的“那种东西”就出来了,以至于我执着的认为他就是凶手,结束的时候我都忍不住吐槽,黄渤太变态了,演得跟真凶手一样,扰乱我的视线。可是回到家重新回忆的时候,捋了一遍影片的逻辑,才意识到,黄渤把江丰演成这样是合理的,因为他被植入的是凶手的记忆,这份记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他的性格,张代晨(江丰的妻子)在里面对江丰说过一句话“最近的你我都快不认识了”,以及为江丰向陈姗姗解释,他以前是很温柔的人,还有最后沈汉强要杀死江丰,张代晨意识到记忆带来的影响就挡在了枪前,对沈汉强说:“既然你被植入的是江丰的记忆,那你肯定无法对我开枪”
为什么后来我会跟江丰一起被沈汉强给迷惑,将凶手锁定在了陈姗姗身上呢。因为陈姗姗的行为太突兀了,即使在一开始并没有联想到她的时候都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要接近张代晨?为什么要对张代晨示好?在以为沈汉强是好警官,江丰是凶手的前提下,她也不像是被沈汉强派来寻找证据或监视的人。这个时候,雷子(沈汉强的徒弟)突然有了突破口,把凶手设定成女性、受害者的闺蜜,那么跟江丰的杀人记忆也能吻合,尤其是受害者对凶手说的那句:“别做梦了,我是不会爱上你的,你让我觉得恶心”,一下子就解释清了陈姗姗奇怪的行为。我认为这是导演和编剧最鸡贼的地方,虽然当时很快就被这种假设给说服了,但事后回想起来就觉得这一个点上转得太生硬了,雷子是怎么一下子就想到了凶手可能是女性的呢?
再说沈汉强这个角色,非常的妙,导演似乎是有意降低了他的存在感,第一遍看的时候观众很容易先入为主的将他摆在一个好人的位置上,再配合黄渤的出色演绎,注意力很快就从他身上被转移了。为什么说是被转移了注意力呢,因为一开始出现了沈汉强父亲这个角色,除了路人甲乙丙丁,其他被安排出场的角色肯定是有意义的,不然为什么要给镜头和台词呢?可即使一直在留意他的一举一动,但是主要注意力还是都被黄渤给吸引了过去,而在重新回忆影片的时候,他的许多细节都清晰了起来,主要有以下几处:
1、沈汉强在一开始就十分相信江丰的“我看到自己杀人”的言论,按常人的思路应该是和雷子一样的,觉得他在编故事,就算是个非常敏锐,逻辑思维非常强的人,也没理由那么相信一个突然出现的人所发表的特殊言论,没有可以推敲的点又怎么来判断这个言论的真伪?
2、沈汉强和雷子去询问受害者女儿的时候,在小女孩保持沉默、又呛声雷子拒绝配合问话时,露出了意味深长的笑容。那个时候我自动脑补成了他觉得这个小女孩很有意思,我的脑洞也是没救了。
3、在给江丰看历来家暴案件的档案时,江丰看到了夹在文件中此次受害者的电话记录,因为受害者最后一通电话是打给凶手的,江丰质问他明明查到了受害者最后一次拨出的电话,为什么不直接打这个电话去查人,这个时候沈汉强是遮遮掩掩略不自然的,记得当时我还疑惑为什么要出这一茬,现在想来自己真是头脑简单,不愿意细想,就算想不到这个电话记录是被动了手脚的,也应该想到这是沈汉强故意要让江丰看到这个号码的。
4、沈汉强让江丰努力加载记忆的时候,镜头有给他眼神的特写,狠厉中带着警惕,那其实不应该是一位警官对线索人的眼神。
除了沈汉强身上的这些细节,影片中还有许多是之后回想起来才恍然大悟的点,一个是在一段记忆中,江丰是踩在椅子上去拿柜子上的安眠药,但他的身高是不应该会用到椅子的。在这段记忆中,江丰看着浴缸里的尸体像小孩子一样的在哭,跟看着另一位受害者哭的状态不同;还有一段是家暴的丈夫对他的态度,是父亲对孩子的态度。
最后是陈姗姗这个全程被利用的棋子,当时不能理解导演为什么一定要让她死,也是在后来捋逻辑的时候才想通,因为沈汉强是凶手,他是不畏杀人的,但最后他杀不了张代晨,因为受到江丰记忆的影响,要体现出这样矛盾的两面,那就必须得要有一个牺牲者,而陈姗姗在沈汉强的计划中是一个被贴上“死”的棋子,那么她的死就非常地合理且顺理成章了。
【其他设想】
也是在捋完了整部片子的思路后,产生的一个想法。既然被植入脑中的记忆是会影响人的性格的,而江丰和沈汉强在整个过程的确都受到对方记忆的影响,性格中掺上了对方的特点,且他们先前的记忆都找不回来了,那么不就成了带着江丰性格的沈汉强入狱了,而带着沈汉强性格的江丰和妻子开始了新的生活,那这个的新的生活真的会好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