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我所知,为我所用”之微信好友整理升级
背景资料:社群、网课、打卡群的盛行,会有很多陌生人加微信好友。有的朋友一见如故,微信交流也会有很多收获,但大部分微信朋友是作为一种弱连接或者不连接存在的。有的朋友,只看朋友圈的感言和分享都会有收获,也有很多加好友的微商,或者是朋友圈里会发一些很生活细节的事情,朋友圈被刷屏,对注意力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怎样去筛选,整理进一步升级加的陌生微信好友?以下讨论将围绕此问题展开。
一、发展简史
微信是腾讯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款支持Android以及iOS作业系统的即时通讯软体。使用者可以透过客户端与好友分享文字、图片以及贴图,并支持分组聊天和语音、视讯对讲功能、广播(一对多)消息、照片/视讯共享、位置共享、讯息交流联系、微信支付、理财通,游戏等服务,并有共享流媒体内容的Feed和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摇一摇”、“漂流瓶”,“朋友探测器”和“附近的人”快速新增好友。以下是微信发展几个比较大的节点:
2013年1月15日深夜,腾讯微信团队在微博上宣布微信用户数突破3亿,成为全球下载量和用户量最多的通信软件,影响力遍及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台湾、东南亚,海外华人聚集地和少数西人。
2013年8月15日WeChat国际注册用户突破1亿名,与5月的5,000万名用户比较,用户数量在三个月内上升一倍。
2014年5月21日,微信宣布为了保护用户体验,净化平台环境,会对部分通过大量添加好友从事商业营销的个人微信号进行联系人数量限制,打击营销行为。
市场研究公司On Device调查显示,微信在中国大陆的市场渗透率达93%。截至2018年3月,微信于全球拥有超过约10亿活跃用户。
二、应用现状
1、微信撒下的阳光:
微信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互联网产品之一,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自微信APP增加了一个叫群聊的功能,就有了微信群。随着微信日活用户突飞猛涨,各种社群也就随之诞生,如写作群、健身群、学习群、打卡群……
微信社群是基于微信APP这个平台而衍生的社群,互联网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时代已经全面到来,通讯方便快捷是必然的选择,微信社群的诞生也是微信发展的必然过程。
从古到今,社群是一直存在的,可以这样认为有人的地方就有社群。而微信社群只是借助于微信这个平台,让社群行为更加流畅自然。
社群的诞生就会有很多的陌生人添加。交往陌生人,是你吐故纳新,迭代人际圈的机会。尤其是女性,即便在一个固定的空间中被工作、家庭、孩子缠身围困,也可以通过微信接触陌生人,接触生活的无限可能。
2、微信带来的乌云:
由于微信无需本人同意便可以拉人进群,给大家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烦恼,有时候无端被拉入了各种社群,被无端的信息烦扰,有时候可以直接退群,有时候又碍于群主面子就让那社群暂活在那里浪费精力。
各种群消息轰炸,每当我刷完微信里各个群信息,低头抬头间,就是半小时过去了。若要总结有无太大收获,大部分时候还真没有,更多时候是读完便忘,只是想知道里面发生了些什么。这绝对是没有花半小时读一篇好文章来的收获大。
加太多陌生的微信好友,在给我们带来便利于可能的同时,在无意之中,不断蚕食着我们的注意力。好多微信的朋友加过便再无交流,偶尔看看朋友圈知道有此人的存在,可有时候朋友圈却成了微商的战场,大量的刷屏让我们感觉很不舒服。
是的,这种注意力的蚕食,会使我首先想到了一个故事:
因纽特人捕猎有一种方法:把坚硬而富有韧性的鲸须弯曲后塞入用海豹油制成的小丸子里,然后放到户外冻硬,用的时候直接撒在地上即可。香喷喷的丸子被野兽吞食后,海豹油因为体温的缘故融化,丸子里的鲸须绷直刺穿野兽的胃,破坏内脏,于是野兽便死了。
因此在我们大量、频繁和不加选择的使用微信已经成为全民普遍现象的时候,我想思考一下这样做的隐患。微信的英文名称是WECHAT,也就是我们聊天吧的意思,它实现了把聊天的场景搬到了网络上的作用,跟茶馆里面老百姓的闲聊没什么不同,而这个“茶馆”就是“数字世界”。
按照互联网的设计,在网络地址没有出现之前,所有的信息都在茶馆里面飘荡着,你想听谁说话伸出耳朵就能听到,后来有了网络地址,声音被重新打包分发,我们只能听到特定的声音了。
微信群的意义就是:授权给一些人可以把声音送到我们的耳朵里面。
微信朋友圈的意义就是:我们授权一些人能把图像和文字送到我们眼睛里面。
微信目前没法作主的是:把味道送到我们的嘴里。
如果把我们每个人比喻成“村庄”,微信就是数字世界连接每座村庄的“道路”,道路上会驶来什么样的车,我们不知道,有可能是让我们高兴的车,也有可能是让我们不舒服的车。也有可能是包裹着鲸须的肉丸子!
在微信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是被动接收信息的个体。“被动”就意味着有些事情是“不能做主”的,比如问题中提到的“有很多加好友的微商,或者是朋友圈里会发一些很生活细节的事情,朋友圈被刷屏”,就是这种本质的表象反映而已。
微信让人过得“很充实”:通过不停的、无意识的刷推送的信息,杀掉自己的无聊的时间。
微信是如何取得现在的地位的?
那就不得不谈一下微信的“生态位”。它的崛起是对电信运营商短信一条一毛钱设定的挑战,在被封杀的关键档口,借助了新生的互联网平台,得以一飞冲天。
我的理解是:在微信上发送的信息就是那些【不值得花一毛钱】的信息。想一想平时在生活中一个人打电话与我们沟通和通过微信群发联系我们,我们的感觉一样吗?
有时候人们忙,会来不及看一些信息,而微信天生就有“自动记录”的功能,它相当于变相的负责了我们的“历史记录”,也能让我们在同一秒接收到很多很多人的信息,拓宽了我们的生命宽带,但是也变相的违背了自然的法则。
所以,我们一切的得到都伴随着看不见的“缺失”“付出”,这是世界运行的法则。
之所以有本周的问题,也是一种害怕错过好东西的心理在作祟。微信真的是神奇的软件,他平等的看待我们每一个使用它的人,不论有没有含金量的信息它都推送给我们,因此我们在不停的“刷朋友圈”过程中,获得了大量随机的奖励,一次次狂刷下来,简直感觉自己是“数字世界”的君王,遍览臣子们的奏章,或圈或点,指点江山的感觉好惬意啊。其实真正的君王是信息,我们每个人就像吞掉了肉丸子的笨狗熊,只图一时之快,换来生死两茫茫。
我们笨在哪里?
笨在随便的加一些好友,给他们开出了直达你“村庄”的“路引”。
笨在给了微信好友们时时刻刻叩开我们耳朵、眼睛的权力,他们只要一发布更新就让你“分享他们的快乐”。
笨在我们给自己留了太多无聊的时间,不知道当好时间方面的“吝啬鬼”。
笨在我们一天天的吞下“毒丸”而不自知,成了案板上的鱼肉。
笨在我们天天让自己的小货车在微信的道路上“空跑”,别人是来回都装货物,我们是天天“干烧油”,而这油就是我们生命。
珍爱生命、善用微信。
[if !supportLists]· [endif]2、筛选添加自己的微信, 首先要看基础资料是否齐全,再次看这个人的朋友圈,看看发文质量如何,是否判断他朋友圈的质量如何,其次再与之进行简单的交流,看看三观是否一致。若不一致马上删除,还可以用不常用联系人进行筛选,保障朋友圈的高质量。
三、辨证论治
移动互联网给我们日常交流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微信好友成为移动互联网线上交流的主要形式,筛选和整理也随之成为一个问题。
首先我们要主动接受微信,看起来微信已经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其本身只是一个交流工具,无好坏之分,所以我们要以正确的积极的心态认可并融入其中。当然,使用它,就避免不了微信交友,随着微信通信录的陌生人越来越多,自己筛选甄别和整理微信好友能力的强弱,就看是微信驾驭了你,还是你能驾驭微信。
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微信线上交流的特点。一是即时性。尽管是由某个软件功能提供的交流服务,绝大多数情况下,交流双方根据需要,都能即时实现文字、语音及视频的即时互动。二是延展性。根据邓巴数150定律,一个人线下社交圈的范围基本是有限的。随着微信功能不断丰富,其延展性越来越强,不管你想找一个什么样专业领域的朋友或群体,只要你有明确的指向性,通过微信群的扩展,最后你都能找到合适的对象跟你建立链接。三是多样化。功能软件提供交流服务的形式,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通信服务功能。可以是简单的文字、音频、视频的点对点交流,可以是多点语音或视频会议,可以是网络链接,可以是交易支付,还可以建立学习或活动关联。总之,其功能的丰富程度是传统通信形式无法比拟的。
总的来说,我们需要合理应用好微信这个强大的社交工具,同时也要学着少踩一些坑。
四、溯源工具解读
微信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社交应用之一,张小龙已经把今天的问题想得十分通透。当然,微信是工具,用法因人而异,设计者的思维只是建议,每个人都会把它用出自己的样子。用法无优劣,合适自己的就好。今天的绿帽思考希望试图围绕微信的特性,还原下其主要功能(朋友圈、通讯录、社交群、表情包)的常规打开方式,也妄图揣测下大师对微信社交的理解。
你看待它的态度,决定了它对你的意义。
(一)熟人社交双刃剑
微信社交的模式围绕熟人展开,然而社会关系的分级和分层是潜在的,这让很多人忽视分层次社交的重要性。
朋友圈有两个功能:(1)不看他的朋友圈(2)不让他看你的朋友圈。这两个神级功能为我们指明了朋友圈的标准用法,只是我们没有刻意去参悟。
上述两款在告诉我们:
(1)注意力有限。每一个关注都有成本,也有价值,要按照性价比做减法。
(2)被关注有价。每一个被关注对自己有潜在风险,对关注者有潜在收益,重视自己隐私和观点的价值。
基于这两点认识,对于后续功能(分组可见,期间可见等)的使用就都在术的层面,这里就不赘述了
(二)社交功率放大器
微信通讯录能够记录和整理你的社交对象,备注名称、标签分组、简要描述都是非常实用的功能。通过这些功能,能够有效放大可承载的社交范围,减轻记忆社交关系的负荷。这台"社交功率放大器"的放大倍数,取决于对这三个功能认知:
(1)标签分组的逻辑
(2)备注命名的逻辑
(3)简要描述的内容
如何看待标签分组?换句话说,就是你如何架构和划分自己的社交空间?结合目前功能来看,也等同于你如何安排你的信息对社交圈的披露程度?后续微信肯定会在标签分组中绑定越来越多的权限,我们拭目以待。
对这三个问题提出几个观点,供大家参考:
(1)切勿将分组与备注命名的作用相混淆。
(2)总有一天你要重新为所有好友标记标签,那为什么不趁早?
(3)着手建立标记前,一定要先考虑分组的结构,尽量考虑你未来换工作,换公司、换行业、多种兴趣、多种关系、多种亲疏远近的可能。
(4)要把微信当成不断迭代进化的生物,用动态的眼光去看待变化,用变化去适应变化。
(三)无限群聊焦虑源
工作群、校友群、兴趣群、临时群、知识群等等,本人自己的置顶群已经占据了首屏全部的空间。这是相当危险的信号。
"断舍离"是基本的原则。
就好比你有一百根不同的笔,但用来写字的只有一支,另外99支的作用除了占地方、满足占有欲、增加安全感外,就是给你在每次拿笔的时候增加了99倍的焦虑负担。
把"收藏"和"实用"的功能分开。微信群显然不是为了收藏,也不要幻想有朝一日沦为微商,会需要那些群救命。实际上,任何未经耕耘的群,都不会有好的收获。
(四)表情使用万金油
千言万语不如一个傻笑。
千恩万谢不及一个拱手。
千娇百媚不如两行泪目。
这里不解释,人类大脑结构使然,人的表达能力有限,人对他人表达的理解各异,人的经验、情绪、态度等等主观因素都对理解对方的表达产生极大的影响。文字表达的效果可见一斑。
所以,在对对方理解力没有把握的时候,如果看功效的话,表情>沉默>文字。
五、微信好友升级之武林秘籍
社交管理课的林特特老师说,年轻的时候,我们要做加法,多看世界,多见不同的人。有了家庭和孩子以后,一方面要做减法,一方面要提高效率。但无论哪个阶段,都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这种丰富,加和减,都应是有意识的、自觉的、主动的。
掌握社交主动权。一个成熟、独立的人,哪怕在职场、家庭的被动、被安排的交往中,也会有意识的尽可能掌握主动权,最终获得对人生的控制权。
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完全有能力发展新关系,维护旧关系。但任何关系都需要用心经营,加好友不管是自己主动链接加还是别人请求加的,都要有交换信息的过程,交换信息就是产生链接,但是也要谨慎乱加好友,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什么好友要加,为什么加这个好友,加好友之后要及时的联系,避免造成注意力的浪费。
第一是及时记录要点。想要拥有丰富的人脉网络,就需要从链接的第一天开始建立联系,相互介绍自己,初步了解对方,然后分类,在交换联系方式的同时做记录,记录的信息应该包括:职业、爱好、坐标、对方的关注点等等。有了这些信息,下次需要找这个人时,就可以迅速地重建联系进行沟通。
第二是区分“绑定资本”和“桥梁资本”。这两种资本是哈佛大学国际事务研究中心主任罗伯特·帕特南在《独自打保龄球》一书中提出的。“绑定资本”指的是和你自己的背景比较相似的群体,比如你的同行。“桥梁资本”指的就是其他和你领域不同的多样化人脉。绑定资本可以帮你在行业内建立深厚的关系,但桥梁资本可以帮你延伸到其他领域,为你提供多样化的人脉资源和信息资源,所以二者都需要好好维护。当你看到和他们相关的行业资讯,可以迅速分享给他们;在朋友圈等信息发布空间发现了对方的值得祝贺时,也可以向对方简单祝贺,通过信息交流构建再次联系的机会。
第三是分类进行维护。每个人都应该把人脉按照重要程度分类,然后以不同的频率进行维护。例如想要优质高效的社交圈,记住3个数字150:把你常联系的人,保持在150人左右;5:最亲密的人,频繁联系的,控制在5个人,拓展到不同领域,每个领域也不要超过5个。6: 其他触及不到的人,用六度空间理论拓展。人际圈管理。将固定来往的社交对象,分类、分层,按类别、层级付诸行动。比如把一些价值观相同的好友继续升级成朋友,可以见面或者打电话沟通,不一定非要向他们咨询什么问题,只要简单地问候一下。如果是普通好友,一年联系一次,一个比较好的选择是春节时给对方拜年,过程不用很长,但一定要叫出对方的尊称,并表示对对方的问候。
小技巧贴士:
一个人社交形象的管理。公之于众的总和是你的社交形象。明确你的社交主形象,让它服务于你的人生目标。
网络时代,要将网络作为你的社交管理的重镇,从网名、头像、公共空间更新管理起。
1、会搜索变强大。搜索联系人、微信群的人、微信公众号、群聊天记录、朋友圈等,快速了解Ta是怎样的人,是否你的强链接,还是弱关系。
2、通讯录做标签。通讯录-标签-选人-起名,如1/6,007等暂时重要好友,备注好以防误删。
3、朋友圈权限设置。
4、备注命名、简要描述。
参与本次讨论的有:张文春、霍亮、李双双、李小蕾、李耕、刘文博、王大慰、陆富龙、郑艳丹、易峰、李丽、张亚伟。感谢大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