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心法要》体悟(3)

作者: 明空如月_QD | 来源:发表于2019-08-17 14:18 被阅读1次

《传心法要》体悟(3)

群里的各位老师,各位师兄,大家晚上好!非常感恩大家,今天晚上我们继续来学习和体悟《筠州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若观佛作清净、光明、解脱之相,观众生作垢浊、暗昧、生死之相,作此解者,历河沙劫终不得菩提,为著相故。唯此一心,更无微尘许法可得,即心是佛。如今学道人,不悟此心体,便于心上生心,向外求佛,著相修行,皆是恶法,非菩提道。供养十方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何故?无心者,无一切心也。如如之体,内如木石,不动不摇,外如虚空,不塞不碍;无能所,无方所,无相貌,无得失。趋者不敢入此法,恐落空无栖泊处,故望崖而退,例皆广求知见,所以求知见者如毛,悟道者如角。

上一次,我们分享到,“佛与众生,一心无异,犹如虚空,无杂无坏”,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与十方三世一切众生皆同一心性、同一心体,无有差别,而此心即是空性之心,即是空性肢之体,而此空性之心、空性之体觉性具足,无有杂染,无有毁坏,佛与众生,其自性本心皆是如此,无二无别。

若观佛作清净、光明、解脱之相,观众生作垢浊、暗昧、生死之相,作此解者,历河沙劫终不得菩提,为著相故。诸佛和众生,从最根本的心体上来说是平等无别的,是一心无异的,如果将佛与众生对立起来落入到二元对立的相上去,那么对于菩提智慧的了悟就无法达到究竟。我们通常认为佛是清净的,是光明的,是解脱的,而众生则是垢浊得、暗昧的、无明的、有生死的、有轮回的等等,但其实这仅仅是一种分别相上的认识,只能在世俗分别相上成立。我们要了悟最究竟的本性,就要超越这种相上的执着和分别,就要超越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从究竟的心体上而言,所有一切众生、所有一切诸佛,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任何一个空间点,在每一个生命的当下,其心体都从来没有变过。众生的心体与诸佛的心体一心无异,皆是空性之心,皆是空性之体,只有彻底明白这一点时,才能够破除这种二元对立和相上的分别。这种分别相上的说法仅仅是为了引导我们进入解脱道的修行,是一种方便的教导,不能作为最究竟的真理,如果把这种方便的教导当做了究竟的真理,那么就犯了一个错误,这种错误的认识对于体悟自性本心的真相会成为一种障碍。所以说做此解者,历河沙劫终不得菩提,为著相故。就是因为被这种表面的分别相欺骗了,执幻为实,所以如果这种错误的认识不能破除,即使修行了亿万劫也见不到菩提本心。

唯此一心,更无微尘许法可得,即心是佛。禅宗又被称为心宗,禅宗的立足点永远在究竟之处,而不在方便之处,这是禅宗的一个特点。所以禅宗的关注点永远放在自性本心的本体上,而在自性本心的本体上,佛与众生是没有差别的,不仅没有差别,而且这个超越的心也没有任何一法可立,所有的法都是方便法,即使我们称之为究竟法的时候,这个究竟法仍然是一个指引,仍然是一个指月的手指。唯此一心,这一心指向的就是究竟的实相,而这个究竟的实相超越一切法,超越一切语言概念,所以对于这个最根本的实相、最究竟的心性、心体,不能用任何一种说法去表达,或者说即使用某种说法去表达,这种说法也是一种指示法、方便法,而不是心性本体,心性本体在你自己的生命里,在你自己的内心之中,不在语言文字之中。在你鲜活的生命里,在你自心的当下,那个超越一切的[唯此一心],不属于任何一种现象,不属于任何一种理论,不属于任何一种观念,不属于任何一种道理,[更无微尘许法可得],究竟不可得,究竟无所得,这样的[心],即是佛心,即是本元清净心,即是空性心,即是觉性心,即是菩提心。

如今学道人,不悟此心体,便于心上生心,向外求佛,著相修行,皆是恶法,非菩提道。如今很多修行人不把功夫用在体悟此究竟心体的真性真相上,而是在不明此真心的情况下在这个真心之上生起各种妄想心。心上生心,是本心的觉性作用,在本心觉性作用所产生的各种现象中去寻找真心真佛,就是一种迷而不觉。内心所有的现象,皆是自性本心的觉性随不同的因缘条件而产生的现象,包括念头、思想、观念、认识等等,这些现象都是无常变化的,在无常变化的现象中是找不到不变的真心、真佛的。执着于各种外在的现象,执着于各种内心的现象,如此着相修行,都不是正确的修法,都无法实现真正的觉悟。不管什么样的教法、法门、次第、体验、觉受、境界等等,只要离开了[彻悟自性本心]这一根本目标,就是[心上生心,向外求佛],什么是外?除了自性本心的本体、本性,其他皆是外,包括我们心中的各种念头、思想、观念、认识、情绪、感受、体验等,相对于自性本心而言皆是外。如果不以觉悟自心本性为目标,而执着在各种内在感受和体验之中,执着在各种理论概念之中,执着在各种现象之中,就是[着相修行]。这种[着相修行]已经离开了[彻悟自心本性]这一修行的正轨,被各种现象迷惑了、欺骗了,如果一直不知道自己走错了路,反而执迷不悟,就成了[皆是恶法,非菩提道]。要注意,其实所有的修行法门,都是平等的,所有一切法,只要是向着最究竟的那个觉悟的目标去追寻,则都是适应于不同众生不同根性不同因缘的对机之法,有的方法适用于修行初期对于各种烦恼、习气、问题的对治,有的方法则直趋本心、直契自性,各有其不同的用处。那这里为什么说[不悟此心体]的其他修法[皆是恶法,非菩提道]呢?祖师们之所以这样说是为了让我们清楚第明白不在心体上用功的修法皆不是[见性成佛]的修法,无法实现最终的觉悟、觉醒,所以对于各种修行方法的目的和作用一定要十分地清晰,不能糊里糊涂地修。不管是念佛、诵经、持咒、静坐、参禅、观心,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彻底了悟此心体的空性和觉性,当修行的立足点立于自性本心的心体,那么你具体采用任何一种方法都是可以的,但如果离开了自心本体去追求带有各种名相的佛,甚至追求世间法的利益和目标,那么就从根本上偏离了佛教修行的正轨,与菩提、智慧、觉醒就没有关系了。

供养十方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何以故,无心者,无一切心也。其实,十方诸佛和无心道人没有任何的差别,但是祖师们为了强调[无心]——所谓的无心,就是没有一切妄想心、分别心、执着心、攀援心、烦恼心、习气心,没有贪、嗔、痴、慢、疑,这一切心不生。注意,这里所说的[一切心不生],不是说你不能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分别心、分别念,你是可以用的,但是在用的同时,在你的内心深处,要明白这种分别只是一种用而已,只是一种在因缘条件下的应用,随用随了,没有执着,没有真实不变的分别相。这样也就是[无心],无心就是没有执着、无所住的意思,不执着在任何一个分别概念上。

如如之体,内如木石,不动不摇,外如虚空,不塞不碍。如如之体,即是自性本心;内如木石,不动不摇,这里并不是指这个自性本心的本体有一个实质的东西,像木石一样不会改变,而是指觉悟了自性本心之后会发现,自性本心处于一种本然而定的状态,本自如如不动,不动不摇,定如磐石。对于实际修行而言,就是在生活中,在工作中,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情况,在我们的内心深处都始终有一个像定海神针一样的东西在那里,这个定海神针就是自性本心,要始终安住在这个地方,不动不摇。注意,本心本自不动,修不修都不动,而对本心的安住则是[修],修的目的是将原来[妄心做主]的状态逐渐改变为[本心做主]的状态。当这样精进修行,妄心彻底被转化为智慧,本心彻底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这时,我们的生命就达到了一种全新的境界——本心君临天下,智慧妙用无穷。

外如虚空,不塞不碍,是说自性本心其[体]如虚空,没有任何的实质,超越一切物质现象,但同时觉性具足,可以随缘生起各种妙用,通达一切法,没有任何的障碍。自性本心的本性——空性、觉性是永恒不变的,这个空性和觉性就像参天古木一样,就像大山一样,是无动无摇的。同时,自性本心随顺一切因缘而生起各种功能性作用,能生万法,能显万法,能知万法,能觉万法,能悟万法,通达一切法没有障碍。

无能所,无方所,无相貌,无得失。自性本心离于一切相,超越一切相,这个相就包含了所有我们能够用语言、思维去表达和想象的一切相。在这样一个超越一切相的心体之中,没有任何的二元对立性。无能所,[能]就代表主体性,就是能知能觉的主体,[所]就是所知所觉的对象。而对于自性本心而言,其实能也是它,所也是它,“能”即是他的本体,“所”是这个本体的作用,这个作用形成的现象又映现在了这个本体的觉知之中。所以说“能”“所”本身就是一体的,就是合一的,但是当我们被这种主客的对立所迷惑的时候,将这种对立执幻为实的时候,这个能知能觉的主体与所知所觉的对象就看似分离开来,然后对这种分别越来越深入,那么能所的对立也就越来越深,由此层层叠叠的,就构成了这样一个如梦如幻的世界。但是当我们通过对佛法的修行最终觉悟到自性本心的真相的时候,最后就会发现这个能所的分别其实是一种妄想,是一种妄念,是一种本来就不存在的一种分别相、分别念。无方所,方所,即时空。无方所,即是无时空,所有的时间空间,对于自性本心本体而言,没有一个具体的时间,也没有一个具体的空间,这是因为所有的时间和空间,其实是自性本心的觉性作用所产生的“概念相”,时间和空间,只有对于现象界才有意义,是衡量现象变化的参照系,而对于超越这些现象的自性本心而言,它超越现象,超越时间,超越空间,时间和空间在本心中“生起”、“显现”,但其实却没有真实地“生起”,时空以及时空中的一切现象,皆是“梦幻泡影”。无相貌,因为自性本心不在现象之中,离于一切相,超越一切相,所以也就没有任何一种形象、形相、相貌可以用描述它。无得失,自性本心其本体为空,离于因缘,离于生灭,无来无去,无增无减,所以从根本上而言也没有所谓的得失。佛与众生在自性本心的空性本体上是没有差别,迷的时候也没有减少,悟的时候也没有增加。迷的时候也并没有真的失去,悟的时候也并没有真的得到。自性本心一直皆在,只是见与不见、觉与不觉、悟与不悟的区别。

趋者不敢入此法,恐落空无栖泊处。趋者,就是追求佛法追求觉醒的修行者。不敢入此法,就是从他的内心深处而言,不敢相信自性本心的真相、真性就是这样的。为什么不敢相信呢?因为“恐落空无栖泊处”,就是恐怕落到一个虚无的、没有着落的地方。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偏差,其实是因为修行者把这个“空”给概念化了,把这个“空”跟“有”对立起来了。当说空的时候会认为是一种虚无,是一种跟“有”对立的什么都没有的空无。当他陷入到这种二元对立的概念并执着为真实的时候,就会错解自性本心的空性。

故望崖而退,例皆广求知见。所以这样的修行者就会拒绝接受空性正见,而在各种理论知见中去解读佛法,不能在自心的本体上去体悟自心的真性和真相。这就像很多大学里面专门研究佛学的教授、学者,他们把佛教的理论研究得非常地透彻,但是在他的内心深处却并没有真正地相信佛陀的教法,他仅仅是把它当做一种学说、一种知识、一种宗教文化的现象来进行学术研究,而没有把它当成对自己当下生命真相的开示。很多的学者根本不敢相信佛陀所开示的空性正见,因为这已经完全超越了他的知识范围,他也缺乏这份勇气和信心在自己的内心之中去求证、体悟这样一个真相。这种情况就属于[例皆广求知见]即落入到了知见、概念、理论的束缚之中,无法开显真正的智慧。不仅很多学者如此,很多的修行者同样如此,看似有坚定的信仰、虔诚的修行,但是当深入到他自己的内心深处时,他的内心深处其实对这种究竟的空性是有着一种恐惧感的,这个恐惧感就像文中所说,“恐落空无栖泊处”,总是感觉无着无落的,必须得有一个可依靠的东西才行,这也是般若空性之所以难以悟入的原因。

所以求知见者如毛,悟道者如角。在知见中寻求真理的修行者像牛毛一样多,而悟入空性觉悟自心真相的修行者像牛角一样少。更多的修行者都落入到了知见之中,真正能够悟道的人,真正能够在自心深处去体证自心最究竟的空性和觉性,并能够超越一切知见、妙用空性智慧的人,实在非常地稀少。

佛法的传承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其珍贵之处就在于这种究竟的真理,也就是各宗各派的祖师们从佛陀那里一代一代传下来的那个鲜活的智慧,就是空性的智慧,就是觉性的智慧,就是本心的智慧,而这种智慧离于一切语言相、概念相、文字相,所以我们在阅读这些祖师们留下来的这些教导的时候,所有这些教导其实都是为了给我们指明一个方向,告诉我们什么样的方向是正确的,如果背离了正确的方向,就会陷入修行的误区、盲区,最终就无法达到真正的明心见性,无法实现真正的自由和解脱。

同时,对于这些祖师们留下来的文字、教导、经典本身,我们只需要去明白这些祖师们要传达给我们的那个文字背后的意义就可以了,而不需要去执着文字内容或者其中的某一句话。如果仅从字面上去理解或者断章取义,割裂地看待其中的某一句话,那么这都叫做“向外求佛,着相修行”,这是在修行中需要避免的。非常感恩大家,今天晚上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谢谢。

相关文章

  • 《传心法要》体悟(3)

    《传心法要》体悟(3) 群里的各位老师,各位师兄,大家晚上好!非常感恩大家,今天晚上我们继续来学习和体悟《筠州黄檗...

  • 《传心法要》体悟(5)

    《传心法要》体悟(5) 群里的各位老师、各位师兄,大家晚上好,非常感恩大家!今天晚上我们继续来学习和体悟《筠州黄檗...

  • 《传心法要》体悟(1)

    《传心法要》体悟(1) 群里的各位老师,各位师兄,大家晚上好!非常感恩大家,今天晚上我们一起来学习和体悟《筠州黄檗...

  • 《传心法要》体悟(2)

    《传心法要》体悟(2) 群里的各位老师、各位师兄,大家晚上好,非常感恩大家!今天晚上,我们继续来学习和体悟《筠州黄...

  • 《传心法要》体悟(7)

    《传心法要》体悟(7) 群里的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非常感恩大家!今天晚上我们继续来学习和体悟《筠州黄檗山断际禅师...

  • 《传心法要》体悟(8)

    《传心法要》体悟(8) 群中的各位老师,各位师兄,大家晚上好!非常感恩大家,今天晚上我们继续来学习和体悟《筠州黄檗...

  • 《传心法要》体悟(6)

    《传心法要》体悟(6) 群里的各位老师,各位师兄,大家晚上好!非常感恩大家,今天晚上我们继续来学习和体悟《筠州黄檗...

  • 传心法要

    《传心法要》乃黄檗希运禅师语录。禅师幼年出家,后四处云游参禅,终于大开圆解,为百丈怀海所印证,然后在黄檗山大弘禅法...

  • 《传心法要》

    传心法要 《传心法要》乃黄檗希运禅师语录。禅师幼年出家,后四处云游参禅,终于大开圆解,为百丈怀海所印证,然后在黄檗...

  • 《黄檗传心法要》

    檗希运禅师(776-856)洪州人(治所在今江西南昌),与黄檗、黄蘖指的同一人。身长七尺,相貌壮严,额间隆起如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心法要》体悟(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kewj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