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得意洋洋的写了一篇文章,沾沾自喜,以为会获赞无数。结果呢,反馈更多的是读完不舒服。
那我就得想想,哪里出问题了呢?
我发给了写作老师,没回复。
我给阿华看,阿华说我的文章缺少了同理心,就是没有站到角色本身的位置上去再现人物形象,而是草率地贴标签下定义,让人很难信服。
美美也这么认为,她说,高级的写作是只描述不评判,我评判的太多了,给人的感觉就是不舒服,读起来心生抗拒,我凭什么花时间听你在那评论是非?
故事是应该慢慢的杂糅进去,客观一点,中性一点,上来就讲别人的故事,而且还有那么多的主观评价,显得有点标榜自己。把自己捧到制高点,像神一样去评判众生,你哪来的这般霸气?
我说,是的,突然想起来老师的文章有个特点,写自己,永远是调侃的语气,自嘲啊自黑啊。
写别人呢,更多的是理解尊重心疼赞赏。更多的是感同身受,就是我替你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而不是你直接定义你。太生硬,不柔软,难受。
去自己,主要是去自己的情绪和偏见。这才是难点。
其实,上篇文章诞生的就有点不自然,不天然。我过去写随笔,都是想到哪写到哪,提前不会列提纲,一般一个小时就把当天的情绪和故事梳理清楚了。
而这篇文章,是有预谋的。我给阿华讲的那一堆道理是我前段时间学来的招数,我显摆给她听了。我以为我掌握了一手绝佳素材,我想证明自己的素材是多么得智慧完美。而事实是,你越想证明自己完美,暴露的问题就越多,被人抓住把柄的机会就越多。
放空,才可以从容,内心从容了,笔下的文字就灵动了。就这么简单。
这里面其实涉及到了一个万事万物的法则,不管是写作还是绘画还是舞蹈演讲,最好的作品绝对不是预谋出来的。
我参加过几次教学大赛,所谓的教学大赛就是表演赛,提前预谋好,上课第一句话说什么,如何让学生应对,接下来的环节怎么设置怎么提问,学生应该怎么答,什么时间段该干什么了,都严格卡着点,生怕下课铃响的时候,你的预谋没有按时完成。
也不是没有现场生成,表演的成分更多一些,就看老师的灵活度了,技术一流的老师会表演的天衣无缝,浑然天成,毫无违和感。技术差一点的就很容易被看出来是在演戏。
教师招聘也是这样的,给你十分钟备课,然后进去表演一下,连学生都没有,你自己自编自导一下,就可以了。所以我一直觉得教师招聘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也是一个充满漏洞的考试。
到底什么才是好老师呢?很多有才华的人进不来这个圈子,能进入这个圈子的也未必就是适合当老师的。
说到演戏,我又想起了剽窃、借鉴。
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没有创造力的人,从小就没有这种能力,被阉割了。因为上学就被要求要规范啊,要有套路啊,你看看那谁谁谁写的多好啊,你去学学啊,给你们一堆范文去模仿啊。
我哪有信心展示自己的拙作,自己的文章也没被人夸奖过,写作这件小事也变成一件难事了。
推而广之,除了写作,别的事情上面,也很少创新,甚至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实,我有时候都会自我怀疑,这是真的吗?为什么别人不和我一样?一定是我自己不对。
生命的自发性就这样被遏制了,犹豫不决没有主见的性格就形成了。
其实,人们最想听的是真话,最想看的表演也是真实的表演,把你看到的想到的真实的传达出来,总会找到共鸣的。
我从小就喜欢借鉴,说难听一点就是爱偷,因为不自信啊,总觉得偷来的就是好的,别人的就是好的。
偷,还有一个隐形的逻辑,狐假虎威啊,本来我的能力只有60分,但是我借鉴一下别人的,我就可以80分了啊。这就是虚荣,虚高。不能坦然接受自己的局限。
这并不利于自己的成长,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当然,借鉴别人的经验,慢慢在自己身上试验,慢慢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自身成长了,也就不叫借鉴了。那就是你自己的东西了。
写作这件小事,就是来让我确信自己的,原来我也是确实活过的。我的生命虽然微小,但是也是发出过光芒的。
写作,就是去全面探讨自己的生命,最后,照见灵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