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20天的码字生活,超标完成自己的“千字马拉松”后, 我自以为接下来应该是轻松的,悠闲的。然而我错了,近一个多礼拜,没有写下一个字的时候,我仿佛和长跑者哪天不跑步一样,浑身不舒服。没有写字的每一天,一到晚上,入睡时,我焦躁地拿起手机,随便翻翻,又放下,躺下闭眼,心里又仿佛有什么东西没有倾吐出来。再起来,再随便翻翻,心里想,明天是否该写点什么,还是写点什么呢?
在‘千字马拉松’途中,我洋洋得意地接受着来自朋友圈的称赞。当我被人认为是来自北大中文系的的时候,我完全逃避事实–这只是人家的客气之词而已–而飘飘然了。我内心的喜悦就像是一个在美利坚西餐厅刷盘子的女服务员,突然被星探发现,从而成了好莱坞的一名耀眼的明星一样。既使我的每一篇文章在简书上的平均阅读量不到百点。 但是那段日子我依然骄傲。我俨然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文人了,不再光光是一个摆弄废铜烂铁的臭皮匠了。我是一个高雅的文人了。我开心的接受着我老公在我的高压政策下给我打的赏。我要求他每天必须认真研读我的文章,晚上回家要考试(吓吓他)。
我得意 啊,看到自己静静地躺在简书里的三十来篇文章,我一遍一遍地读,感受着自己的‘才华’。然而,很快现实就开始打我脸了。‘千字营’以后的一个多月里,我已经几乎写不出文章了。死熬也只写了5篇。我开始为自己找原因,我想我是因为阅读量太少了吧。心里也开始想,那些知名的明星作家们,像蒋方舟,韩寒,他们都那么能写,都写些什么呢。常常因为在电视里看到他们不太帅,也不太美,心里立刻有了偏见,而从没有看过他们的片言只语。 我现在想,这个时候,我应该谦虚地向别人学习。于是马上买来了蒋方舟的三本,韩寒的三本。到货时发现,韩寒的三本不是他自己写的,他是主编,收集了很多其他作者的文章。好吧,没关系,向更多作者们讨教经验也是好的。
蒋方舟的《东京一年》,纯粹是她在东京的日记。艺术方面的知识量还是有一些的。但是她会写着写着,突然间发出她的一句莫名其妙的感想或比喻,让人摸不着头脑。心想这种写法的人应该要么是大拿要么就是菜鸟,我倒是可以学来凑字数。
韩寒主编的《在这复杂世界里》,里面涌现了很多写作的好手,有好几篇写得很不错。只是好多作者是九零后,写的内容已经于我这个有点油腻的女青年相离得甚远了。
总之花了两三天时间,把买来的书,翻了翻,依旧没有找到我的灵感。《葱花炒螺狮》应该是我这次‘马拉松’的强弩之末了。
今天坐在办公室里,春天的气息从大玻璃窗外涌灌而来。处理完手头的工作,我就像得了病一样,坐立不安。按照上个月的这个时候,我应该在码字了,可是现在我该怎么办?我的大脑严重匮乏码字而产生的多巴胺。我即使喝了一杯美式咖啡,站起来在办公室里来回走动,弯腰,踢腿,依然不能平复我焦躁的内心。
我该写点什么的,我真的该写点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