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人来说,接触到血脉这个概念,最常见的场景是中医的切脉。在传统医学中,濒湖脉学列举了二十几种脉跳动的样子。不过这种诊断的技艺,课堂已经压缩成了7天的课程,这与文化上轰轰烈烈的热闹,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在现实生活中,能定性定量,简单的东西还是比较好掌握的,测量人体的健康情况,直接取两个高压和低压的数值,就可以有一个初步的界定。
在一个正常的身体上,血压是一个连续的波形,在不同的时间,吃,睡,跑,跳情境下,血压的变化很大;在同一时间,身体各处的血压也各不相同,从主动脉到手指头的末端,血压衰减最大能达到70%左右。
总之我们要记住一点,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形,不同的血管部位,我们的血压是不一样的。
面对血压这种复杂的变化,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取的是一个高压值,也就是收缩压(一般取自大腿根附近的股动脉),就是心脏向外供血时的压力。低压取致手腕桡动脉附近,也就是常说的舒张压,这个是血液流回心脏的压力。在初步检查时,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取两个值就可以鉴定人体的大致健康情况。
在一般的认知中,心脏好,血压就稳,心脏差,血压就不稳。但实际情况下,大多数人的心脏功率都差不多,高血压的问题主要是由于血管的粗细引起的,所以说高血压的问题也是心血管的问题。
在这里我们要引进两个科学地定律,一个是欧姆定律,电压等于电流乘以电阻。另一个是液体的阻力,等于系数除以管径的四次方。
在正常情况下,心脏每分钟可以打出的血液总量是4~5升,这个量在没有极端的情况上基本是恒定的。我们把上述两个公式综合一下,把电压转换成血压,影响血压变化的就剩下血管的粗细了。血管中管径的粗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人体的体温,睡眠,情绪,呼吸,年龄以及血管的弹性等等,产生不同的变化。
比如我们发生危险时,主动脉的管径会从3.2CM收缩到2.88CM,收缩压会从120毫米汞柱飙升到182毫米汞柱。同样的道理,如果血管弹性变差,产生斑块等在血管内堆积,让血管变窄,血压也会升高,久而久之就会成为高血压。
我们全身的所有器官组织,细胞之所以能生存,就是因为血液带来了营养物质和氧气,帮助细胞去运动,而在一个封闭的循环系统中,驱动血液流动的就是因有血压的存在,如果没有压力差,那么最终将会死水一潭,如果心跳没有波动,成为一条平直的直线,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我们身上的血压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决定了人体所有细胞的工作极限,也决定了我们身体的极限。在认知方面,我们要搞清楚自己的认知半径,搞清自己的能力半径,然后在行动半径的做事。
在血压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搞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自己的身体极限在哪里,哪些是我们的运动半径,如何调整自己的血压,扩大我们的运动半径。毕竟健康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如果没有这个好的起点,一切都是奢谈的。
有个好的起点,还要有一个好的选择,不过大多的情况,我们都陷在一个二难选择过程中,面对长期利益与短期的好处,在大范围与小精细之间,总在做一个平衡选择,对血压的问题也是如此。
从长期来看,血压的变化就像人类社会对能量的利用,也是一直在升高。从狩猎时代的采集,到农业社会把能量封装在土豆里,再到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人类对能量的控制能力是越来越大,依赖也越来越强。
人类的血压也随着人类从爬行到直立行走,到跑,跳,狩猎到思考,血压也在一步一步的升高。在进化过程中,慢慢的学会了在血液中加入盐,并进化出了肾体液的调节机制,以此来维持高而稳定的血压。
在进化的同时,人类的活动也越来越复杂精准。为了配合进化,身体也进化出了一种应激的快速精细的血液器官分配系统。
在自然界,光和电传播速度是最快的,人体内血压信号也是如此,它是通过生物电来传导信号,利用大脑以及脊髓组成的主交感神经系统,在一秒钟之内把血压信号传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并在神经末端分泌肾上腺素,分泌的肾上腺素作用于不同的受体。于是血管有的地方开始收缩,有的地方开始扩展。
鱼和熊掌是不能兼得的,血压在不断升高,分配不断精细化,支撑人类进化的同时。这个速度显然超过了基因器官的进化速度。等到人们年纪一大,长期受血压冲击和捶打的器官,就开始出问题。
每一种食物都有保质期,每一部机器也有报废期。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面临的是个百岁人生,那如何利用现代科学的知识,能让我们身体这部机器延长使用周期,延长使用时间,确实是一个需要好好注意的问题。
资料来源:
得到冯雪的高血压课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