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乡雨、忆儿时、思父母
作者:黄菲
灼热的阳光刚褪,天际暗黑色的云正试图越过带着最后一抹金色的城市轮廓。天空的余热与封闭屋内隔绝着,窗外远处路面灼热扰动着的空气传递着夜幕前的余热。
天暗了。周末,也没有太关注时间,以为是这个时间段,天空应该呈现的样子。
猛然间一道光闪过,由于屋子对面是一面大尺寸广告牌,在画面切换时,常常穿透玻璃,恍入眼睛,这一道光,也没太在意。直到一声闷雷,刺透封闭的窗户。
起步打开窗户,瓢泼般的雨水伴着大风,猛的一下撕开窗户的缝隙,雨水中夹杂着空气的余热,肆虐般进入屋子。夏夜的暴雨来了,空气中的余热抵不住雨水的冲刷,慢慢退去,夹杂着泥土腥味的空气逐渐凉了下来。
站在窗边,听雨、看雨、楞一会神,很长时间没有平静的在窗边,感受夏雨的肆虐,雨水击退炎热,也击起我儿时记忆。
我家在村口开了一家小店,每天晚上需要回到村中的家里住,两地有一公里泥土路面,雨水冲刷后总呈现出沟壑纵横的泥泞。记得每次下雨的晚上,父亲都会把我夹在胳膊下边,跑回家;而母亲总会在下雨的早晨提醒我带上雨伞、穿上雨鞋……
小时候在家,夏天很喜欢下雨。由于村子整体相对马路路面低,一场大雨过后会形成一块相对较大的积水。儿时的玩伴都会心领神会的拿着一把与自己身高相仿的伞,穿着凉鞋、短裤来到积水中,肆意的玩耍、追逐,深怕短暂的场所随雨水消退而消失。
雨后,被雨水浸透的泥土又成为最好的玩具,找一块相对光滑平整的水泥地板,自由的发挥想象,用泥巴做成各种样子,太阳下晾晒定型。我特别喜欢做一个方形的泥盒,上边再有一个盖子。做好后都会和小伙伴们目不转睛的在太阳下盯着,直到晒干,那高兴的劲持续好长时间。
油菜收割后,村里路旁、房子侧檐、道路旁整齐晾着油菜杆,晒干后将作为冬天柴火。由于刚收回的油菜杆有较好的硬度,且用削铅笔的小刀就能轻易截断、钻孔,做成枪是每个小男孩的最爱,在一双双小手的雕琢下,真像那么回事。
水稻收割后,稻杆整齐堆积成的草堆,足足三米多高,在村子宽敞的地方,到处都是、形状一致但大小不一,又成为大家捉迷藏的好藏处。
铁环这种需要轻微加工才能成型的玩具,拥有一个,着实能让小伙伴们羡慕一整子。
那时候,商业化的任何玩具对于我来说,不会有任何期许。一来也不知道还有“玩具”一词,二来即使偶尔和父母进城,看见玩具,也不知是干什么的,父母也不可能给买。所以吃饱,没有太多物质期许,也就拥有简单的快乐。
没有期许,农村的各种资源,也就在自己的想象下,成为最初的“玩具”, 小时候的宽松、自由环境给成长充分的可能性。父母对我时间的宽容,让自己童年充满自由、无束,也正是这段时间,父母给予的环境,塑造了我的今天性格、生活。
这些记忆已有20年了,父母当年有力的臂膀,在岁月的镌刻下已衰老,而我身居异地,这种心底的爱,记忆的温暖也只能压抑在心底。
大雨仍在冲刷着炎热的城市。给家里打了一个电话,母亲说家里也在下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