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纪0092

原文:
周赧王三年
燕人共立太子平,是为昭王。昭王于破燕之后即位,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卑身厚币以招贤者。谓郭隗曰:“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郭隗曰:“古之人君有以千金使涓人求千里马者,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而返。君大怒,涓人曰:‘死马且买之,况生者乎?马今至矣。’不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改筑宫而师事之。于是士争趣燕,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昭王以乐毅为亚卿,任以国政。
韩宣惠王薨,子襄王仓立。
解读:
《资治通鉴》中燕昭王求贤的故事源自《史记·燕世家》,但其中存在史实偏差。根据学者杨宽结合《竹书纪年》《史记·赵世家》及雷学淇《竹书纪年义证》的考证,《燕世家》中“燕人共立太子平,是为燕昭王”的记载实为讹误。
《赵世家》记载,赵武灵王十一年(前315,即燕王哙六年),赵国从韩国召回公子职,正式册立其为燕王,并派遣大臣乐池护送其归国。《竹书纪年》的相关记载与此相互印证,但《燕世家》因缺失该事件记录引发后世争议。当时燕国正处于剧烈动荡之中:太子平与将军市被共同讨伐子之失败,反遭民众反杀,导致燕国统治体系崩溃。赵武灵王拥立公子职之举,实为通过确立燕国王室正统继承人,以稳定燕国政局。然而齐国趁势介入,齐宣王以讨伐篡逆、平定燕乱为名出兵占领燕国,致使赵国护送公子职返燕的计划被迫中断,最终转为谋划合纵伐齐以保全燕国。经清代学者雷学淇在《竹书纪年义证》中考证,确认公子职即为后世所称的燕昭王,这与《竹书纪年》《赵世家》原始记载完全吻合,而《燕世家》中“立太子平”之说,实为后世传抄之误,修订后的《战国策·燕策一》内容正可佐证这一结论。
抛开这些考据争议,《资治通鉴》通过君臣对话生动展现了燕昭王的求贤之道。郭隗以“千金买马骨”的典故劝谏——此事虽不见于《燕世家》,却完整保留在《战国策·燕策一》中。当燕昭王询问招贤策略时,郭隗提出精辟的人才观:帝王待贤如师则得百倍之才,若以臣仆视之则仅得庸众。这番论述从治国的高度揭示了人才与政权兴衰的关系,其中的寓言更显智慧:侍从以五百金购死马首级,看似荒唐,实则通过非常手段彰显诚意,最终引得千里马竞至。《战国策•燕策一》展示了郭隗流畅自如而又颇具说服力的辞令风采,我们不妨一读。
燕昭王在燕国残破之际继承王位,主动放低身份,以优厚的待遇招揽贤才,意图为燕国复仇。他前往拜访郭隗时坦言:“齐国趁我国内乱发动突袭,我深知燕国势单力薄,难以单独报仇。但若能求得贤才共同治国,为先王洗雪耻辱,正是我的心愿。请问要如何借助贤才之力实现复国之志?”
郭隗答道:“成就帝业者以贤者为师,成就王业者与贤者为友,成就霸业者以贤者为臣,而亡国之君只会驱使奴仆。若能虚心求教,尊贤者为师,就能招来百倍于己的人才;若主动请教而后静心聆听,可得十倍于己的贤士;若能与他人共同进取,可得与自己相当的帮手;若是倚仗权位颐指气使,只能得到仆役之流;若是暴戾蛮横任意驱使,招来的只会是囚徒罪犯。这便是自古招贤纳士的规律。大王若真心选拔国中贤才,亲自登门拜访,天下人听说您礼遇贤臣,自然会有大批人才投奔燕国。”
燕昭王追问道:“那我该先拜访哪位贤士才合适呢?”
郭隗以故事相谏:“古时有位君王悬赏千金求购千里马,三年未得。侍从自荐寻马,三月后以五百金购回死马首级。君王怒斥其荒唐,侍从解释道:‘死马尚值五百金,活马价值更高,此举必使天下知您诚意。’果然不出一年,接连获得三匹千里马。如今大王若真心求才,不妨从我郭隗开始。连我这样的庸才都能受重用,真正的贤士怎会嫌路途遥远而不来呢?”
燕昭王于是为郭隗修筑宫室,尊其为师。消息传开后,乐毅从魏国来投,邹衍自齐国而至,剧辛由赵国前来,各地贤才纷纷汇聚燕国。燕昭王亲自主持悼念阵亡将士,抚恤孤寡,与百姓同甘共苦。历经二十八载,励精图治,燕国国力日渐强盛,士兵训练有素且士气高昂。最终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秦、赵、魏、韩四国联军,实现了伐齐雪耻的夙愿。
战国乱世中,人才流动与国力消涨的深层关联在这个故事中又一次得到了揭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