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流夏
1.那些夏天。
2014年6月6日晚,在1500报,二层第八排十九号座位上,我在看半夏的颁奖典礼。天刚下完雨,做完头发赶去现场,半轮彩虹从朝阳路上升起直冲云霄。好美。
他们说半夏是从2003年的非典开始的,最肆虐的时候刚好在五月,小满后,半夏日。电视系的师哥师姐因为封校只能拍校园故事,于是便有了半夏,到今年第十二届。那时候我五年级,之前是在学校小班上课每天三次量体温,后来在家里看空中课堂听闾丘露薇在伊拉克前线报道。然后萌生了第一个职业理想,战地记者。现在想来,或许在那一刻起就注定与广院结缘。虽然我学的和新闻没半毛钱关系。
然后记忆里的夏天就是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所有苦累都值得,所有坚持都值得。很不容易地在最后半年没生大病,以至于考完最后一科英语当天晚上就高烧然后去急诊输液,后来班主任说这是意念在坚持。对啊,我要去广院,是我自己想去的广院。
再后来是大学里的夏天,在学校和同学一起排短剧,在演播室、导播间打杂,去支教成人高考,做实习记者……众生百味,不同体验。当然也少不了在山上烤串,和哥们儿自驾游,大半夜压马路的各种折腾,各种带劲儿。
最后是这个夏天,签了工作,答辩完成,拍了毕业照,经历了离别、友尽、重逢、相识。有些人,此生或许不会再相见。
北京的傍晚总爱下雨,北京的夏夜总是晴天。于是抬头经常能看见月亮,有时亮的地方多一些,有时暗的地方多一些。像极了夏夜里的心情,明朗总会间着沉黯。
2.关于半夏。
我是从最佳导演奖的颁奖开始看的,没有看到自己曾经待过合作过的国青的提名,不得不说是遗憾。(室友大理妹子是国青的元老级人物,嘤嘤嘤……)
先说主题歌,写到心坎里。去年是张绍刚唱的,今年他客串主持,于是只有mv在大屏幕,在颁奖典礼最后。放主题歌时,整个二层,没有一个人先走。
再说整个典礼提名的电影。每一部,都像一记重锤,拷问着灵魂。幸与不幸,道不道德,坚持与否,那些迷茫的质疑的向往的,带着青春的印记,问着世人,问着你我。《救命》,《不是北京的北京》,《味道》,《最后的黄土人》,《再见好年华》……还有太多太多。内敛如我,会尖叫,会痛哭,会拍掌到手痛。几乎每一部都值得看,纪录片,故事片,实验短片……如果有机会,我想看每一届半夏,从大一到大四,不缺席,不走神,不转眼。
半夏是味药,是部电影,是一部小说中的一部分,是一个青年影像大赛,是每年六月毕业季的煽情与伤情,情深不寿般的催人老去。
3.关于纪念。
然后王铮亮在台上唱时间都去哪了,室友说这是很狗血的片段,因为和“半夏”无关,只是和广院的六十年校庆有关。我倒觉得还好。半夏的成长离不开这里,娘家总是要有特殊待遇的嘛,对,我开始世故了。我和绝大多数人在王铮亮唱歌的时候都执着于大屏幕(脑残粉一被煽情就不冷静),看一位位老教授、一位位电影人、一位位广院的员工在最初踏入广院的时候和现在的他们在同样的地点摆同样的pose叠化的照片,我想,对于在十几天后就要毕业的我,这首歌有种特别的触动点。体重没变,什么变了?
这四年的确成长了许多,三观也改变了许多。爸妈不止一次说后悔当初给我选了广院,而我却很庆幸,在旁观和经历太多闹剧之后,面对是非会冷静许多。也会了解拍电影做电视节目的流程和规则,会了解网络暴力下如何摆位置,会了解应对突发事件应该有怎样的新闻观,看电影时会喜欢看光线构图故事脉络字幕翻译配乐色调,会以看异性恋的平等态度看待同性恋……在这所让我恨让我爱的学校里,影响一定是潜移默化的。于我而言,这种影响是笔财富。一朝踏入广院门,一生一世广院人。(矫情劲儿的。)
我一直以为我很少参加学生活动,因为周末和假期要回家要实习。最近整理以前的东西,发现不经意间留下的门票和纪念品,才发现原来自己也并不寂寞。是校园原创歌手大赛,是男人装和智族的年度人物颁奖典礼,是一心操办三年的女生节,是组织的愚人节快闪大赛,是曾经想看却放弃现在后悔不已的12年半夏。还有在记忆里却没能留下纪念的太多太多。
人总说什么什么是结束也是开始,这句话新年适用,生日适用,毕业适用,入学适用,失恋适用,恋爱适用……我不想说。这个夏夜,曾有星光灿烂,在校园的甬道上,穿过楼宇,洒在叶尖。一路走下去,漆黑的道路上,似乎是一个人,又似乎从不孤单。这是我,在今夜,关于半夏的纪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