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看了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看到了关于好文字的描述。
文章以《青铜骑士》为例,列举了两个译本的语句。
第一个来自查良铮先生的:
我爱你,彼得兴建的大城,
我爱你严肃整齐的面容,
涅瓦河的水流多么庄严,
大理石铺在它的两岸……
第二个译文则来自另一位先生:
我爱你彼得的营造,
我爱你庄严的外貌……

王小波认为查先生的才是“雍容华贵的英雄体诗,是最好的文字”,并调侃道“后一位先生准是东北人,他的译诗带有二人转的调子,和查先生的译诗相比,高下立判”。
那一年王小波才十五岁,就懂得了什么样的文字才能叫做好。
相比而言,自己甚是惭愧。
虽然最近一直在坚持着码字,却总感觉配不上“作者”二字。
尽管作者只是对文章撰写人的称谓,可我还是不好意思面对,毕竟自己更像一个胡说八道者。
自己不是文学专业,也不曾读过新闻媒体,只是心怀着那么一丢丢文艺气息,想我手写我心。
要是能得到读者欣赏,当然最好不过;如果没人欣赏,也不敢怠慢了文学语言,乱写一些不负责任的粗糙文字。
很是赞同王小波的一段话: 文字是用来读,用来听,不是用来看的——要看不如去看小人书。不懂这一点,就只能写出充满噪声的文字垃圾。思想、语言、文字,是一体的,假如念起来乱糟糟,意思也不会好。
在当今自媒体的年代,写作基本没了门槛,只要有智能手机,再加上wifi,随时随地就可以在互联网上发布文章。

我们平常接触到的不少文章,要么在蹭热点,要么在讲故事、熬鸡汤,只要能成为100万+爆文,只要能获取无限大的流量与粉丝,谁管文字好与不好。
写下这篇文章,回头再看,似乎自己也有了玩弄的嫌疑。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总是饱含骨感。
人心浮躁,文字也自然而然地在风中飘呀飘向远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