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你不知道,沿途会遇见谁,会带来什么改变。
——题记
三人行
2018年7月15日百名青椒从全国各地乘着北师大直通车汇聚于祖国的心脏北京,我更想说这是一场盛大的青椒网友见面会。
十五日我早早地来到清河城站,静静的等待北师大之行的两个清河小伙伴潘海丽和赵琳琳。

爱折腾爱抓拍,用一百张九宫格记录孩子们的网络学习之旅,用抖音抖出孩子们的精彩课堂,她无愧于抖音妹称号,她带动起一个学校,是清河青椒学习的典范,她不断思考并践行如何利用互联网加教育来推动清河教育的发展,她就是人事代理老师潘海丽
她腿脚不便,很少外出,却因互联网与青椒计划相逢,又因青椒计划踏上北师大的路,她走路很慢,却从不后退,身体不便且意志坚定,青椒网络学习就是她的双腿,她就是入职不到两年的人事代理教师赵琳琳。
潘海丽,这个名字已经响彻清河教育界。参加过上海教博会,随后又在清河大讲堂中分享她与互加的故事,也是从那时起让我对她刮目相看:不在乎别人异样的眼光,只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赵琳琳,素未谋面的清河“网友”。我们相识于青椒,虽未谋面,却早已在屏幕上相互认识,并在青椒之路上相互鼓励。
七点,三人行,开始启程......
走进北师大

走进北师大,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北师大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简短的八个字,是著名教育家书法家启功先生亲自题写的,当我驻足在石碑前,看着刻在石碑上的八个字,显得是那么铿锵有力,那么庄重典雅,寓意深刻又引人深思。它最基本的含义就是所学要为世人之师所行,应为世人之范。学为人师,就是要是学能成为后续的师表。行为世范,就是要方方面面时时刻刻都光明正大,能够成为社会之模范。学与行,作为北师大校训的灵魂,有着厚重的文化意蕴,已驻入每一个北师大学子的心田,弥久芬芳。
北师大的校徽标志物是木铎,“铎”出现于夏商,是一种以金属为框的响器,古代用以木为舌的木铎宣布政令,后来木铎就成了教师的指谓。《论语》记载:“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后人将此说法扩展,称老师为执掌木铎的人,而北师大也将“木铎”作为校徽标志物。

18日下午,百名青椒参观了位于后主楼23层的北师大形象陈列馆(校史馆)。走到入门口附近的“大学堂”复原匾额前,我驻足良久,注视着这块饱经风霜的匾额,好像在听它述说着京师大学堂的创立及历史流变。北师大形象陈列馆分设校史厅、名师厅、特色厅、启功厅和流动展廊五个部分,集中呈现了师大百年的历史轨迹、精神风范、办学成就和文化品格。校史厅展示了北师大自1902年以来的发展沿革和国家历届领导人对师大的亲切关怀,一幅幅老照片,一份份珍贵的文献,一件件珍贵的文物,让大家为之震撼。名师厅展现了以李大钊、鲁迅、梁启超、钱玄同、吴承仕、黎锦熙、陈垣、启功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名师先贤。特色厅展示了师大独有的成就和突出贡献。其中《中国通史》和古人复原技术引起了大家的浓厚兴趣。《中国通史》由“积一代智慧”的史学巨匠白寿彝先生总主编,全书共12卷22册,约1400万字,堪称是本世纪最大的史学工程之一。利用3D颅面复原技术,北师大成功复原了1200多年前的唐代公主面貌。 现场展示的复原后的公主头颅十分逼真,惟妙惟肖,宛如古代公主“重生”。启功厅展示当代人文大师,著名学者、画家、书法家启功先生的一生。逼真的启功蜡像,展示了启功先生提笔书写的大师风采,一幅幅精彩绝伦的书画作品,震撼了到场的每一位青椒学员。尤其启功先生题写的北师校训“学为人师 行为师范”再一次引起了大家的深深共鸣,这一校训不是书斋里想出来的,而是百年师大人一步一步践行出来的。

精神盛宴
01 启动仪式
16日,伴随着清晨淅淅沥沥的小雨,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北师大“启师计划——沃土奖”暨乡村青年教师专业能力提升高级研修项目正式启动。百名青椒汇聚京师大厦,踏上了北师大之行的第一站。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宋磊处长告诉大家要做到三个牢记:牢记习总书记的“四有好老师”;牢记社会各界的关爱;牢记“奋斗的青春最美丽”。更期盼每一位乡村青年教师能“以青春之梦,成就青春之筑梦人,培育青春之梦之辈”。
北师大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教授的一席感谢的话语更让我想对青椒计划说一声:“谢谢,世界那么大,遇见你真好。”没有青椒计划,就没有今天我在北师大与全国优秀学员相聚,更不会有今天我能够零距离聆听名师的教诲。
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副理事会长汤敏博士带给大家一个思考:在这个互联网时代,青年教师如何在互联网上学习?经过一年的青椒学习,让我感叹互联网的惊奇与魅力。“互联网+”不仅打破了传统的学习模式,而且还提供了随时可学的优质资源,让乡村的我们也能踮起脚尖看世界,掌握新的教育理念。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而今互联网中有黄金屋,互联网中有颜如玉,只有在互联网中不断深度学习,才能面对未来教育的不断变化。
02 第一讲:《共同的期待——创新教育漫谈》
百名青椒种子洒落在北京师范大学这片沃土上,随着开幕仪式的进行,我们迎来了专家讲座第一讲《共同的期待——创新教育漫谈》。董春雨教授以中国科学与教育的尴尬开篇,引发在座每一位教师思考:何为素质教育?在经济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变的今天,在当下互联网时代,教书育人要育什么样的人?董春雨教授用三个字来概括“高” “精” “尖”解读了当今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是如何贯彻“渔”,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是每一个教育者应该思考的。百名青椒在第一讲中都将“我思故我在”铭记于心,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是你学了多少知识,而是你思考了什么,董教授提倡教育工作者要有批判和怀疑精神,要学会思考。而我也想说:学来的知识是草,思考出来的知识是树,我们应该在头脑里种树,不要种草。
03 第二讲《乡村教师的课程建设》
未来,将有很多职业会被机器人代替,而现在进入小学的儿童将有65%在未来会从事现在还不存在的工作。面对这些,我们需要重新构想未来的教育最基本的是什么?未来需要培养怎样的人才?对于各方面条件较落后的乡村学校,如何有效地将当地的文化资源融入到课程中,这就是宋雈教授为大家解读的校本课程的开发。

宋雈教授没有抽象的理论知识灌输,而是向大家抛出“课程和教材、教学的区别是什么?”问题。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开始探讨校本课程的开发。宋雈教授以种种案例分析总结了校本课程发展的六大原则:
(一)校本课程发展要反映学校办学理念和课程理念;
(二)校本课程发展要基于学校的基础和条件;
(三)校本课程发展要考虑学校周边环境和政策的因素;
(四)校本课程发展要与国家课程统一起来;
(五)校本课程发展要整合家庭、社区资源、自然资源;
(六)校本课程发展要科学规范与系统的设计
校本课程的开发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但是小狮子就要有大勇敢,就要敢于去尝试,相信终将有一日,属于赵店校区甚至清河孩子们的校本课程将会落地生根!
04 第三讲:《中国传统文化与教师素养》
在此之前,我从未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教师的素养相联系,只懂得教师要提高文化素养就要多读书、读好书,孤陋寡闻的我却不知怎样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教师素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徐勇教授为我们解读了传统文化教育是最有价值、最优质的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就是通识教育、博雅教育、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素质教育的关键是“道” “体” “本”,它是合理调整和安排素质结构,并不断完善和优化素质结构的活动和过程。人文教育就是在文化之中、或朝向文化的教育,它的内容就是倾听最伟大心灵之间的交谈,它的目的是唤醒一个自身的优异和卓越,它的成品就是一个有文化的人。学习国学经典文化的过程,就是“把知识消化于生命”,转化为生命所具有的德性”的过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可以熏陶气质、变化性情、提高涵养,未来,让我们一起在传统文化的书海中遨游,感受传统文化的力量。
05 第四讲《全身动作反应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初闻“全身动作反应法”,是在一年前听一位英语教师所提,而我对它也只是有一个模糊的概念。裴淼教授以一种有趣、互动的模式展现了丰富的一节课,将课程主题融入在自己的课堂中,所以这节课也是我印象最深的一节课。裴淼教授以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展示了教学中难点案例,比如小数点的移动、鸡兔同笼、植树问题、元角分的换算等,为全身动作反应法在课堂中的应用做了典型的示范。相信全身动作反应法的应用会让课堂教学更简单、更快乐!
06 第五讲《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如果说,成功是一颗耀眼的钻石,那么成长则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很多人为了那一颗钻石而披荆斩棘,却不知享受自己不断超越阻碍奔向成功的成长之路。聆听于丹教授《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感悟教育的本质,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买单,也给孩子的成长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教育是用来成全人,培养健全的人格,而不是单单追求成绩。所以,给孩子一次成长的机会,也给自己一次成长的机会,收获的远远比钻石更珍贵。
07 第六讲《诵读的力量》
这是第三次听李文华教授《诵读的力量》,与以往不同的是百名青椒都与李教授面对面的在诵读。那个曾经站着为大家授课的老师,如今在雨中依旧站着指导大家诵读,这是一股怎样的力量?是诵读的力量,是李教授心中愿为每一位乡村教师指导的坚定信念的力量。就是这样一位朴实无华的教授值得每一位青椒尊敬,赞叹!

爱的印记
北师大之行,收获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珍贵的是我看到了一份大爱,这份爱深深地烙印在北师大研修的旅程,构筑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七天的北师大研修,六天都是在雨中度过。第一天启动仪式,当我们三人走出酒店,迎接我们的是一场淅淅沥沥的小雨,十几分钟的打车未果,我们决定先步行前行。走着走着,前面遇到一潭积水,但是赵琳琳腿脚行动不便,我们必须绕道而行。这时,走在前面的徐萍校长和甘琦老师转过身,徐萍校长二话不说背起赵琳琳向前走,甘琦老师站在旁边撑着伞。一位网红校长,没有宽厚的肩膀,却背着赵琳琳老师行走了很长的一段路。走在后面的我们,看着心疼,看着更为之感动,这就是青椒的爱!当然,在七天的研修路上,还能随处见到一位推着轮椅前行的老师,他就是大家眼中的“荷包蛋”老师。推了七天的轮椅,每一步都走的那么坚定,而坐在轮椅上的“土豆老师”也是幸福的!

北师大研修结束了,却也是一个新的开始,百名青椒都将带着责任与使命在乡村教育地道路上前行,成为变革乡村教育的主力军。未来,一起出发,牢记“四有好老师”,牢记“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做一名幸福的乡村教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