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讨论一个人是否高尚,志向远大与否,本就是人之常情。人是动物之一种,也自然逃脱不了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因此,人生活在人间世中,也必然存在着竞争关系,必然地也受着优胜劣汰法则的支配。努力向上,实现较大的人生价值,从来就不是没有意义的空谈。那些把讨论人生、志向、价值等问题看作是空谈,甚至做作的人,本身就是没有出息的。
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有无数的伟人级人物,为了自己的理想,远离故土和亲人,甚至终生没有再回故乡,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终成一番大业。而那些目光短视之人,只盯着自己的热炕头,只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最终庸庸碌碌,一事无成。
当然,客观的历史条件非常重要。但认识的远近,境界的高低,差别立现。

孔子没有在政治上建大功、立大业,是限于客观的历史条件,或者叫“生不逢时”。这也是道。阴阳不调,时机未见,潜龙未得见用。若得阴阳得宜,则可在田在天,如何不能实现理想?孔子虽然深知这一点,但世道衰微,终可见其一腔热情。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论语·里仁》4·11)
一个人啊,不能总是想着故土难离,老想着那丁点的小恩小惠,还是要多想想道德、法制,天下。
不管是儒家思想,还是道家思想,还是后来的佛家思想,其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其早期的创立者都达到了最高的认知水平和境界。但是,作为不同的学派,其对道的处理方式是不同的。
孔子清楚地认识到,人的认识水平是不一样的,有高有低,必须用具有一定约束力的规范来提高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维持一个较好的社会秩序,使每个人都获得保障,实现人间世的大同。他们站在土地上,生活在人间世,脚踏实地。这是切切实实的社会主义者。而道家思想的先贤,已经认识到社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但把希望寄托在最高统治者身上,自己飘在空中,对人间世不管不问。佛家思想者从人间世升华,最终回到了人间世,所谓佛法在人间,也是一个很好的转变。
作为一个普通人,最好在十五岁到三十岁之间志于学好儒释道三家思想,从而“三十而立”,确立自己的“三观”,在以后的岁月里则必然且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不惑、耳顺、知天命、随心所欲的境界,这样就会过一个完美且无过的人生。
认识总是要长远一点的,境界总是要高一点的,哪怕我们只是一个凡人。

@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