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的生活也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引起众人的关注与评价。
不可否认的是,评价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当受到家暴的母亲在网络上哭诉,当被拖欠工资的工人难以维持生活而于网络上寻求帮助时,大众的评论无疑带给他们无限的安慰及对邪恶力量巨大的打击;当勤奋努力的“打工人”、“学习人”分享自己的积极生活,当扶贫干部带领无数贫困村民走向致富的美好生活时,大众的评价亦是他们继续前进的动力与支持。
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推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教育如此,善良理性的评价,亦是如此,正是这些评价的摇动,推动和召唤保护了更多的正义与公平,带来了更多的美好与幸福。
然而,这并非意味评价皆具有积极意义。千年前,宋玉的一句“此则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就告诉我们:人的悲欢并不相通;不仅如此,受时空间及文化的约束,每个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个具有认知局限性的“曲士”。因此,当我们带着主观标准评价他人时,又如何能够做到客观公正?于是不可避免的,“误读”成了我们生活的常态。林徽因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白落梅所著《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中,将林徽因的前半生打造成了一个在民国背景下的风花雪月,以满足人们对女性名人的窥探欲。以至于到了今天,林徽因甚至被冠上了“绿茶”的名号。但真实的林徽因呢?她不仅和当时众多知识分子一样,坚决反对敌军侵略,更以女子之身,用一生保护中国古建筑。大众误读之严重可见一斑,怪不得史铁生说“历史在发生时并未被发现,被发现时已被重组”。片面的评价会掩盖一个人真正的光芒,而让那些糟粕任众人反复咀嚼。
而在当今社会,误读愈演愈烈。几天之内通过社交媒体病毒式的传播,一个原属于私人空间的敏感行为就能被迅速公开,并达到千人所指的地步。不同于法律惩罚,这种形式的道德审判,虽无物理上的伤害,却能让人短期内“社会性死亡”,其伤害性有时甚至甚于前者。但看客们何时拥有判决他人的权利?他们替代了法律,将小错甚至无错上升到罪恶的程度,肆意定义他人的人生,这种行为无法带来美好,不过发泄私欲罢了。他们冠着“言论自由”的帽子,实则肆意妄为,放任这些不负责任的评价,只会造成谣言的传播,以及恶意的肆虐。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评价他们生活?陈寅恪所言“了解之同情”便是最好的答案。只有先以博大的襟怀和丰富的知识了解他人及其生活,尽力突破时空和文化的限制,才有作出公正严谨评价的可能。谨言不是沉默,而是深思熟虑后善意与理性的评价。
愿我们用善意的发言代替死寂的沉默,用理性的建议代替疯狂的误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