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古代四大名著中,我觉得当代人接触面最广、最多的都大部分是《三国演义》,也许每个人小时候都是梦想着自己成为《西游记》里的神仙什么的,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但是当一个人开始慢慢长大,开始逐渐接触真实的生活,就会因人因事因物的接触到《三国演义》,并从中学习到很多自己需要的东西,有浅显的,有比较深层,各种各样。我个人觉得《三国演义》无疑是最富有传奇色彩而且又极具现实意义的作品,它作为小说,情节上需要有吸引人的地方,所以传奇色彩必不可少,但是当中所反映出来的现实意义更具有价值,更值得人们去体会去深思去学以致用。
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本身是一个龙腾虎跃、风起云涌的时代,陈寿的一部《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就包蕴着无数生动的故事,而《三国演义》又是在这些基础加上众多的群众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基础上以“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来创作的一部历史演义典范作品,虽然作品有着“七实三虚”的概括论述,但是这个并不能影响我们从中有所感悟,《三国演义》在人格构建上的价值取向,是恪守以“忠义”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写人论事以此分善恶、定高下,小说更多的歌颂智勇,在各种斗争中更突出智慧的重要性,作品大多以描写战争为主,但其中最突出的还是各色人物:刘备、曹操、孙权、袁绍、董卓、吕布、貂蝉、大小乔、孙策等等各有性格各有不同风貌经历的人物,在各自不同的剧情中显示出不同的人格魅力,也揭示着不同的人生风采。我从三国演义中学习到以下几个对人生很有帮助的六个道理:
第一,成大事者必有大志。曹操的野心就是他的志向;刘备虽然对一些想要立自己为王的呼声一再推辞,但是他的内心还是想兴复汉室,成为帝王的;至于孙权,应该是个比较偏向守成者的形象,也不是没有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只是守土护业更像是他比较大的志向。有了志向就有了目标,才能更好地做事,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志向越远大,努力和付出就越多,实力也就相应地会增强,所以三国中曹魏和蜀汉是比较强,而孙吴就相对弱了一些。正所谓“有志者事竟成”,有正确且远大的志向,是成就事业的前提,这是我们应该牢牢记住的。
第二,脚踏实地、厚积薄发,学而时习之。在书本中不乏拥有大志向的人,或者可以说在书中出现的不管大人物小人物都拥有着各自不同或有相同的志向,但是最终各自所实现的程度也各有不同,在书中我们可以看中,凡是有大智慧大成就者,无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的奋斗,自己平时的积累最终达成突破的,不管是诸葛亮、权备曹、关羽、陈群还是马谡、祝融夫人、蒋干等等人物,都是一直坚持去学习并不忘回顾自己所学过的,最终各自有所成。一个人哪怕志向再大,如果平时不注意去学习,没有温故而知新,那么当机会出现在自己眼前时,反而没有能力去把握住,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个死敌,不管什么时候,手里总是会出现书籍的,两个那么强大、那么有智慧的人都那么重视学习,所以他们的成功也是不无道理的,而与诸葛亮号称“卧龙凤雏”的庞统,虽然出场不久便早逝,但是从对他的一些描写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也一个有大才干者,书中也重点写了他的挑灯夜读,也在提醒我们,要注意学习,要坚持“活到老,学到老”,学得多总是没有错的,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人才多多的情况下,也许你学得比别人多一点,你就能更好的把握属于自己的机会。
第三,学会适当的合作是一项重要的技能。《三国演义》中的曹魏、蜀汉和孙吴三股势力其实就是三个利益集团,它们为了各自的利益勾心斗角,不择手段。但是这些利益集团内部的人是需要相互合作的。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手战胜强敌,说明了只有合作,才能使这个集团更加团结、更加有力、更加立于不败之地。说白了,每个集团中的人是因为有共同的利益才聚集到一起的,现实中的一些国家、公司企业,或者几个人,他们为了谋取共同的利益而聚集在一起,形成利益集团,利益集团之间也会存在合作,所以利益集团内部和利益集团之间是不断地相互较量着又相互有所合作,最终优胜劣汰。古人尚且懂得合作,现代社会中合作就更应该成为一条通往成功的法则了。
第四,领导者应该懂的引进和使用人才。在这一方面,曹操无疑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虽然被称为“奸雄”,被戴上了一个不太好的帽子,但是他的唯才是举,让其成就了一番大业。但最为经典的,还是要数刘备的“三顾茅庐”了。在“三顾茅庐”中,虽说要请动一个奇才不容易,但是只要坚持不懈,诚心相邀,最终还是能够将人才笼络到自己门下的,使人才成为自己的左右手,丰满自己的羽翼,为理想和成功插上翱翔的翅膀。当然,这里不只是一个把人才请过来的问题,还牵扯到如何使用,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才能的问题。刘备在这方面应该是独具慧眼、独具匠心的大师,在关羽、张飞屡表怀疑之时,他用人不疑,使诸葛亮初出茅庐便大显身手。后来在诸葛亮的辅佐下,最终三足鼎立,成就一番大业。当然,人才能否正常施展才能往往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如果处理不当,就会浪费了人才。现实生活中,领导者要善于引进人才,还要善于发挥人才的长处,让人才有一个真正能发挥长处的环境,要根据实际情况去分配好自己所“拿到手”的人才资源。
第五,讲究策略是永恒的取胜之道。《三国演义》被当成古代的兵书,暗含了许多战争策略之道。例如,诸葛亮七擒孟获所用的攻心术,最终让对手心服口服,这与《孙子兵法》中的“用兵之法,全国为上”和“不战而屈人之兵”等观点很相似。再如,“兵贵神速”的观点,还有“空城计”的运用,都体现了《三国演义》独特的军事应用价值。据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辽东总兵李成梁家里当侍从的时候,就把它当成兵书来读,并且高度评价了书中的一些战争法则。毛泽东也对《三国演义》爱不释手,并在革命战争中活学活用了一些法则,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现实生活中,无论是生意场上的谈判,还是管理一些事物,抑或是生活中的为人处世,书中的方法、策略都可拿来借鉴。
第六,成才必须成就美德。《三国演义》中所宣扬的一些优良的道德品质,也是我们应该大力发扬的。例如自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开始,到刘备去世,三人亲如兄弟,情同手足的“义气”;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对曹操的重赏不屑一顾,对刘备的“忠心”;徐庶、姜维侍奉母亲非常细致的“孝心”;关云长刮疗毒的“坚强”......书中的英雄们以其美玉般的道德品质而熠熠生辉,光耀千古!《三国演义》告诉了人们许多做人、处世的哲学道理,我觉得这才是这本书的最具价值之处。这本书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诸多优良品质、传统美德于一身,并且时刻突显这些美德,哪怕这本书主要写的是战争方面的,但是对于中华传统美德的书写无不渗透于书中的每一个角落,看到书中的某一个人物就会让我们不自觉想到这个人物身上所拥有的某些美德,纵观整本书,我们只能感叹《三国演义》不愧为经典之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