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湖七月半
〔明〕張岱
西湖七月半,一無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類看之。其一,樓船簫鼓,峨冠盛裝,燈火優傒,聲光相亂,名為看月而實不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樓,名娃閨秀,攜及童孌,笑啼雜之,還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實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聲歌,名妓閒僧,淺斟低唱,弱管輕絲,竹肉相發,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車,不衫不幘,酒醉飯飽,呼群三五,躋入人叢,昭慶、斷橋,嘄呼嘈雜,裝假醉,唱無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實無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輕幌,淨幾煖爐,茶鐺旋煮,素瓷靜遞,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樹下,或逃囂里湖,看月而人不見其看月之態,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歸,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隊爭出,多犒門軍酒錢,轎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斷橋,趕入勝會。以故二鼓以前,人聲鼓吹,如沸如撼,如魘如囈,如聾如啞;大船小船一齊湊岸,一無所見,止見篙擊篙,舟觸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少刻興盡,官府席散,皂隸喝道去。轎夫叫船上人,怖以關門。燈籠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擁而去。岸上人亦逐隊趕門,漸稀漸薄,頃刻散盡矣。吾輩始艤舟近岸。斷橋石磴始涼,席其上,呼客縱飲。
此時月如鏡新磨,山復整妝,湖復頮面。向之淺斟低唱者出,匿影樹下者亦出,吾輩往通聲氣,拉與同坐。韻友來,名妓至,杯箸安,竹肉發……
月色蒼涼,東方將白,客方散去。吾輩縱舟,酣睡於十里荷花之中,香氣拘人,清夢甚愜。
——選自《說庫》本《陶庵夢憶》
賞析
《西湖七月半》以一种诙谐的手法,写出了游湖的五种人,他们各有特色,各不相同。作者开篇就点明了人是该文的主要描写对象:“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接着就以三言两语的笔画勾勒出五种形态各异的人,写得细致入微,生动传神,惟妙惟肖。“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形象地将市井闲徒的特征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层层的白描文字中,夹杂着作者醉心于昔日繁华生活的怀旧情绪。
这些游玩之作,富有作者的生活化、个人化情调,显得清新自然。《西湖七月半》属于追忆之作,描摹西湖游人的情态,烘托出繁华热闹的生活气息。五种人,基本上涵盖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不同类别,从达官贵人到市井无赖,游湖的繁华,其实也是社会的繁华。湖上是“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拥挤不堪;耳畔则“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喧闹难耐。俗人看月只是“好名”,其实全然不解其中雅趣的旨意。接着,作者由动入静,描写了文人雅士,趁俗人散去后,才邀约三五好友名妓,在月下同坐。此刻轻歌曼舞,美酒千杯,佐以如镜明月、清秀山水、幽香荷花。环境的优雅,映衬出作者等诸人情怀的高雅。一俗一雅,两相对比,褒贬的用意流露得很明显,将作者的情趣表现得淋漓尽致。
张岱的语言雅俗结合,颇见功底。这篇小品,寓谐于庄,富有调侃意味。诸如“明为看月而实不看月者”、“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等语,饶舌一般,富有韵味。“轿夫擎燎,列俟岸上”、“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盛会”等语句,含带调侃嘲讽口气。前者以轿夫之克尽职守,认真其事,反讽其侍奉的主人实际上只是“好名”而已;后者则可以从“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的描述中,见出“速舟子急放断桥”,不过是赶凑热闹,对于“看月”并不真正在意。三言两语中,便点画出了这些人的庸俗。
张岱拓展了小品文的表现领域,各种题材、各种文体到他手中都被运用得很巧妙,而且获得一种表达的自由。
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明末清初文学家。字宗子、石公,又名维城,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号陶庵,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汉族,寓居杭州,侨寓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文笔清新,时杂诙谐,作品多写山水景物、日常琐事,不少作品表现其明亡后的怀旧感伤情绪。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又有《石匮书》,现存《石匮书后集》,记载明朝末年崇祯年间(1628—1644)及南明王朝的史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