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学了那么多,生活却还是老样子?

作者: 厦九九 | 来源:发表于2017-10-27 17:51 被阅读2583次
不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大都得不偿失

-1-

我身边有很多爱学习的人,他们大多精力旺盛、对知识如饥似渴,是知识付费浪潮中冲在前面的那群人。他们报了很多大牛的付费课程:阅读、写作、个人品牌、演讲、职场……他们也看了很多书,建立了自己的知识架构和数据库,印象笔记里分门别类都是知识。

和他们交流,常有人提出这样的困惑:为什么学了这么多,看了这么多,自己还是老样子?生活和工作依然没什么变化?这也是这一年来,我常常问自己的问题。

这不得不回到“我们为什么学习?”这个问题上来。在快速变化、知识爆炸的时代,世界上有读不完的书,网络上有非常多“学了一定有用”的知识。我们学习的速度,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速度,人人都会面临知识焦虑。

这种知识焦虑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学习的动力,不过大多数人只停留在“学”这件事上,而不是“学来干吗”的思考上。事实上,搞清楚“为何而学”比“学”更为关键。

我曾在李笑来的书里看到过一句令人震惊的话:很多人正是因为没有目标才不停地“学习”。学习的真正目的,是武装我们的现在。我们需要的,是用来解决问题的知识。

你为何而学?答案就在于你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学习的速度,跟不上遇到问题的速度,才是我们焦虑的根源。追求速度和数量的学习,不是真正的学习,而是在满足学习的焦虑感。

我们学习的目的应该是去解决生活或工作中,一个个真实的、有价值的的问题。

-2-

人类的天性在认知上是很懒惰的,学习和思考是一件非常耗能、逆人性的事。有人说“大多数人为了逃避思考愿意做任何事”。很多人就是这样,坚持拒绝思考,然后用天下最累的方式生活而不自知。那些不停学习却不知道“学来干吗”的人不就是这样吗?

既然学习和思考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如果一个知识不能被用来解决问题,那就不值得学习,你也不可能有动力学下去,即便你学完了,因为没机会用,也忘了。

没有问题意识,学再多都只是知识的搬用工。从互联网上搬到电脑、手机App上,囤积了一堆“知道”。而知道知识和掌握知识隔着十万八千里。不是针对某个问题展开的学习很难被运用,没有被运用的知识是不可能被掌握的。

古典在新书《跃迁》中指出:未来,比终身学习者更重要的是终身提问者,人是被一个个问题牵引着往前走的。

如今,真正串联一个又一个知识的,是场景和问题。场景知识变得越来越重要,能解决问题的知识越来越重要。不要去追随知识,而是要追随问题。提问是一种宝贵的学习方式。

-3-

李宗盛在给年轻人的几点建议里提到:现在是一个资讯特别泛滥的时代,年轻人一定要理清自己的头绪,这些资讯才有意义,不然就都是碎片跟乱码。而他见到的各行各业比较杰出的人,都是能够快速整理思绪的人,所以年轻人最要紧的是训练自己逻辑思考能力。

能帮助我们快速整理思绪的,是问题树(问题树又称逻辑树、演绎树或分解树等,是一种以树状图形系统地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的方法)。而不是知识树。

也就是说,围绕自己亟需解决或关注的问题去寻找、深挖答案,用逻辑清晰的问题而不是知识结构,将资讯串联起来。毕竟,知识和资讯永无穷尽,但你当下关心的问题是有限的。用来解决问题的知识,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不能解决我们问题的知识,知道再多用不上也等于零。

建立你的问题树,能帮助我们有效过滤掉无用资讯。在我们每天接触到的信息中,90%以上的东西,跟我们没有任何关系,对我们也没有一丁点价值(对于解决你的问题而言)。

当你没有带着问题去看的时候,总是什么都收藏、储存,以为吸收了,最后却全落了灰。当你脑子里始终关注着几个问题的时候,情况就不一样了。

在讨论某个问题的时候,我常常能快速提供很多时下热点和资讯做参考,有同事跑来问我是怎么搜索资料的。其实我哪里是现搜的?只是恰好因为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能在日常接触的信息中,一眼抓取到对自己有用的部分,收藏起来,其他的大可放心屏蔽。

基于问题的学习,让你关注得更少,进步更大,受益更多,是“更少但更好”的事。专注于你的问题,调用多元知识去解决,才是这个时代最高效的学习方式。

这个时代,获得答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容易,你可以找互联网,可以找能解决这个问题的人。但能提出问题的人却很少。未来最需要的,是能够提出美丽问题的人。

-4-

作家斯图亚特�.菲儿斯坦认为,我们应该学会无知。同时,他还提出了一个美丽问题——如果我们培养无知而不是害怕无知,那会怎么样?

要培养无知,就需要一些培养工具——能帮助我们挖掘事实、揭示真相、培养耐心的工具。这种工具一直就藏在我们的口袋中,从孩童时代到现在都一直伴我们左右,那就是提问。2-5岁时,你会提出40000+个问题。4岁时达到最高峰,平均每天300+个问题。

问题中孕育着机会和成长。提问的能力,能看出一个人思考的深度。下面就介绍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我们学会提问。

5个绝佳的思考角度

1.证据:我们怎么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

2.视角:如果站在其他人的视角看这个问题,会怎么样?如果换一个角度会怎么样?

3.联系:他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规律和模式?我们以前在哪儿见过这种模式?

4.猜想:如果它与众不同,那是什么样的?

5.相关:它为什么(对我)重要?

——来自《跃迁》

3个提问工具

01.黄金思维圈

黄金思维圈是思考和探寻事物本质最立竿见影的方法,也是我们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

我们看问题的方式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是what层面,也就是事情的表象;第二个是how的层面,我们如何实现想要做的事;第三是why层面,我们为什么做这样的事。

绝大多数人思考问题的时候,是从what的角度出发,很少有人能够从how的角度去思考,而站在why的角度思考的人,就少之又少了。

当你找到你关心的或值得探究的问题后,你需要持续围绕这三个层面进行思考。在“是什么”、“如何”和“为什么”的问题中抽丝剥茧。为此,你需要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然后解决这些小问题。

而这个过程就是在学习,进而成长,甚至改变自己。当我们开始探究一个问题时,可能会需要了解大量的相关知识,你也有可能改变自己的问题,或提出更多问题。不要害怕,更不要推迟探询这个问题。

02.五个为什么

练习提出“5个为什么”,你会有新的发现。也就是说,对于一个话题,连续追问5个“Why”。

“5个为什么”的方法起源于日本,由丰田自动织机制作所的创始人丰田佐吉提出。几十年来,丰田汽车公司把连续提问5个为什么当成一种查找制造过程中存在的根本性问题的测试工具。

凡事问“5个为什么”,是真正为攻克人类心理限制而设计的。人们往往会为解答一个难题而去寻找最简单、最显而易见的解释。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会倾向于把非常系统化的事情个性化。找到一个解释很容易,但对解决问题并没有效果。

就拿“做运动”这件事来说,你真的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做运动吗?

1W:你为什么要做运动?

1A:因为做运动使我保持健康。

2W:为什么做运动能使你保持健康?

2A:因为做运动可以提高我的心率。

3W:为什么提高心率很重要?

3A:因为如果能提高心率,我就能燃烧更多的卡路里。

4W:为什么你想燃烧更多的卡路里?

4A:为了减肥。

5W:你为什么要减肥?

5A:因为大家普遍喜欢与身材适中的人打交道。

当你追问到5W,就会发现你逐渐进入了价值观层面,而不再只是停留在事物的表象。对一个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就需要这样的追问。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要止步于5个“为什么”?这个“5”确实显得有些随意,在实际练习中,你可能问完3个为什么就得到了重要的启示。但有时候,你可能需要问6个为什么才能获得新启示。

03.多问“如果……怎样”

如果“为什么“有一种穿透力,能让探寻者通过设想出的问题,挖掘到问题的本质,那么“如果……怎样”就有一种更强大的力量,因为“如果”允许我们不受任何限制或约束地去思考,激烈我们去充分发挥想象力。“怎样”让看似不切实际的想法落地。

国外有个受年轻女孩和日本明星青睐的品牌叫Little Miss Matched,专门出售乱搭的彩色袜子。这一品牌的诞生源于其品牌创始人在和朋友的一次聊天中,有人问了一句:“如果某家企业打算卖不配对的袜子,那会怎么样?”

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有落跑闹钟,这款数字闹钟配有两个轮子,当闹钟时间到点发出刺耳的铃声之后,它会凭借轮子马上离开你的控制范围,这样如果你想要把闹铃声停掉的话就会变得有些难度。

如果它的发明者只是停留在“为什么我总是睡过头?”“为什么我的闹钟不能把我叫醒?”这样的问题上,可能永远不会产生这款闹钟。因为她已经习惯一遍又一遍地关掉闹钟。

从思考到行动,你只差“怎样”两个字。

“如果让关掉闹钟变得很困难,那会怎么样?又或者,如果你的闹钟使你不得不起床,并且你还要追着它能将其关掉,那会怎么样?”

“如果给闹钟装上轮子怎么样?怎样将轮子装在闹钟上?”

正是循着这些问题,南达制作出了落跑闹钟,并开了家公司。

1份问题清单

我们经常喜欢收藏书单、罗列阅读清单。这些清单最大的问题是,我们始终没有动力去读,读了也没有实践的动力或场景。

不如列一份问题清单,长短都可以,你可以一股脑儿地把自己当下所有问题都列上去。然后用两个指标来给自己分类:相关性和好奇心。相关性是指你回答以后立刻有重大收益,好奇心是指你学习的动力。

示例

如果事态紧急,你可以从相关性开始解决问题。平常学习中,可以从总分最高的那些问题开始。

随着一个个问题被解决,你的问题还会越来越多,问题也会越来越聚焦。养成随时随地记录问题的习惯,这份问题清单会成为你学习的动态指南。

爱尔兰小说家克拉姆.�麦卡恩以潦草的笔记,将这句话写在自己卧室的墙上:“我们应该让自己远离答案,活在问题之中。”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段话:“如果我必须用1小时解决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会花55分钟考虑我是否问对了问题。”找到问题,问对问题,剩下的再交给学习吧。

End.

无戒365极限挑战日更营第5天

文 |厦九九| 文化创意策划人,专注个人成长

文章均为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欢迎分享至朋友圈、微博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圀圍囹: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提出“美丽”的问题。
  • pokemonjs:每次看到好的知识就会点击收藏,每次都觉得这个留着,下次没准能用上,这个好这个留着,万一下次找不到了。后来才发现,我的收藏夹有300多个网页链接,庞大却形同虚设,因为:1太多太乱我很难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2我每天用的网站也就那几个,直接输入网址更快😀 难怪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不仅要思学的内容,思考学的目的也是很有必要的,受教了,谢谢楼主!
    厦九九:@pokemonjs 谢谢您又给大家举了个生动的例子:stuck_out_tongue_winking_eye:
  • 苍黄岁天:






    没看内容,大体意思估计差不到那去。 我想大家都看过哪个卖鞋的故事。现在的所谓的成功学教育,或者一些教育真心只是看中你口袋中的银子而已。
    而现在的付费学习也只是自欺欺人罢了。
    在学校可以安安心心学习的时候,你说我要谈恋爱,我要旅游,世界那么美我要去看看。 而现在你累的连狗都不如的时候,你跟我说你要学习提升,你骗鬼去吧。
    我自己就曾经去学习过一段时间,对那段经历我只能对自己说: 然并卵。
    我不排除某些学习却是有用,但是大都数的有用的都是一些技能性东西,而那些所谓的与人交流,什么沟通类的真心毫无用处,还有一些貌似有理的鸡汤性质的东西根本毫无用处。
    不实践而听两场课,然后纸上谈兵的培训,简直就是浪费时间,也就是谋财害命。
  • 游走于斯:分析的很透彻,然而,怎么用?怎么做?怎么学?我的思维还只是停留在懒的层面:sweat:
  • Ciel酱:所以说,必须现学现卖,很多情况下,预习不再有用。想要有用,那么学习,必然是有目的。否则纯为了兴趣的话,别指望有啥用。😂比如我就是纯兴趣。
  • 似幻似真:我看很多人就是心猿意马,对自己的无知很焦虑,又急于求成,典型的猴子掰玉米。哦哦哦,我也是😂
    似幻似真: @似幻似真 哈哈哈我也是属猴的,(ಡωಡ)hiahiahia
    Ciel酱: @似幻似真 我是属猴的,哈哈,然后看完你说的忽然好想吃苞米了
    厦九九:@似幻似真 哈哈哈
  • 蒙若心辰:你自己认为你学了很多,关键你没有用啊。学以致用,你不用你学个锤子,要不你上学的知识还记得吗
    厦九九:@蒙若心辰 话粗理不粗:wink:
  • 左小蝉:生活不是你一个人的,你一个人学习了那么多,但是你身边人没有
    厦九九:@左小蝉 哈哈哈
  • 七骨叹:“关注更少,进步更大。”棒棒哒~:+1::+1:
    厦九九:@乌有馆 加油加油,做更少但更好的事
  • 视觉笔记糕小糕:写的很实用,在学习任何知识的前提下,要确保我们有驾驭这些知识的能力
    厦九九:@糕小糕 感谢总结,棒棒的
  • 十六画生的写作:问题导向观点提的很好。这篇是跃迁的读书笔记吗
    厦九九:@十六画生的写作 的确融入了跃迁的终身提问者那章的观点

本文标题:为什么你学了那么多,生活却还是老样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sgrp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