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卷好书185《城市意象》1:当被问“北京印象”,你如何回答?
文/杜豆豆

1
老人常讲,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
为何他们会这么说?因为年长的老人,经历过风雨后,都知道了一个道理:人,要活的自在。草窝能带来自在的感觉,就算有金窝银窝,若没有了这种感觉,又有什么好?
自在是一种状态,暗藏着自我内心的价值感受。这种价值感受,也可以叫做美。虽然美在每个人眼中都不同,但总有一些东西是人类的共性,被大家公认为美的东西。
窝的主要功能是遮风避雨,如果能把自己的草窝,设计成更美更舒适的窝,岂不是每个人会更喜欢回家?
自己的窝如此,一栋建筑、一座城市亦如此。一个个人类的窝,一群群人类的活动场所,组成了一个城市。
城市,不应当仅仅是一个个冷冰冰的路桥屋舍的聚集,它还应当给人以意象上的感受,让普通的景象带给人快乐。这才是城市设计的关键。
你居住的城市,给予你什么样的意象?如果让你来当设计师,你又该如何赋予并让人们感受到它独特的美?
《城市意象》这本书,就是从一个设计师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的。这本书写于1959年,它和同时代大多停留在对城市空间形式设计探索上的著作不同,作者是以生活体验的规则作为设计的法则,综合空间需求、美学理念和建造技术,围绕人的感知来探讨城市形态的。
作者凯文·林奇是美国杰出的城市规划专家,他曾师从现代主义四大师之一的美国建筑师赖特,在麻省理工学院(MIT)建筑规划学院任教长达30年。为了搞清楚人们在穿梭于城市中时如何对城市空间信息进行解读和组织,他花费了5年时间进行研究,以大量居民采访实证为素材,于1960年出版了这本他对现代规划最有影响的著作《城市意象》,成为城市设计领域必读的佳作。
有人才有家,有家才有屋,有屋才有城市。城市,是人们生存的环境。对此生存环境,相信每个人都怀着一种美好的期望——舒适。然而,该如何下手,才能让一座城市更为舒适,给人们带来更多快乐呢?
一起来看看凯文·林奇的观点吧。
2
和建筑一样,城市也是一种空间,但比建筑的体态更宏大、时间更长久,当然,也就更为复杂。因为城市的各个场景,从来都不会独自存在,无论从体验的节奏、视觉的观感,抑或是记忆中的印象,给每个人的感觉都可能不同,这是设计者无从把控的。
知道这一点,你就能明白,城市设计和其他艺术有共性,却不能模仿它们,只能从中汲取灵感。
我们很多久居城市的人,会常常希望脱离城市的钢筋水泥,跑到乡下去呼吸新鲜空气,很少会认真观察自己生活的城市,考虑城市设计的价值。事实上,认识到城市设计的价值,正是我们努力让城市和我们的关系更为和谐的第一步。

你还记得小时候吗?当你还搞不懂东南西北的时候,你靠什么来识别自己生活的空间?
是的,靠整体印象。你会借助各种各样的线索,比如气味、声音、光线、色彩变化等等,得到你对一个空间的认识。比如,你会知道,那间总是飘出你最爱吃的土豆胡萝卜烧牛肉香味的地方是家里的厨房。
“可读性”(legibility)是城市设计的核心概念。人们通过城市的可读性,去识别出各种景观,并将其连贯成可理解的整体印象。
可读性给你提供了生活上的便利。比如,那间你和男朋友经常去的街角咖啡厅,你和妈妈常去买菜的超市。
可读性还会给你安全感,就像家能给你带来温馨一样,让你不会在这个城市迷路。
可读性还可能成为群体共同的记忆符号。比如,当你他乡遇故交,聊起路边的小吃店,总是那么亲切美好。
这一切可读性,就会连贯成一种清晰可识别的城市意象。
3
那么,清晰可读的城市意象具体是怎么在你脑海里形成的呢?
要明白这个过程,首先要理解环境和观察者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当你试图去记住和熟悉一个环境时,你其实是在一层层、一遍遍地选择对象、组织加工信息并赋予他们意义,然后不断根据原有印象进行修正,最终得到一个基本完整形象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双向交互的。
长期的熟悉了解、脑子里本来就有的模式、鲜明的结构和特征,都会引起意象的关联,帮助你认知城市各部分并形成一个凝聚形态的特性。比如,你开车从家到上班的办公楼,永远都不会迷路。你是个老北京,你一眼就能找到街上的“稻香村”店,你看见高高的双子座就知道到了国贸,而一个外地人却不行。
作为城市设计师,你要做的是关注外部环境因素,避开个性心理差异,创造出一种符合公众感受的“群体意象”。
由此,作者提出了城市的“可意象性”概念。所谓“可意象性”,就是物体不单单能被看到,而且能够唤起人们强烈而清晰的某种感觉。有特点、容易让人产生印象。比如,威尼斯“水上之城”,曼哈顿的摩天大楼、芝加哥的湖滨等等,都是这样的典范。就像作者所说的:“它的街区、标志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
也就是说,一座城市,应当在结构上是清晰可读的,在感受上是特点鲜明的。否则,全中国的城市都和北京一个样子,还有什么意象可言?
理解了城市意象的概念后,你需要了解影响城市意象的五种外部物质形态元素,它们是: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五个要素在城市研究领域有重大的意义。正是它们的变化和协同作用,相互穿插渗透,才共同组成了一个整体的城市意象。
好了,今天先说到这里。明天让我们跟随林奇的实地调研,认识美国的三座城市,更具象地搞懂城市意象的概念吧。
或许,今天的知识很抽象,城市设计的领域对你我也都很陌生。但是,既然生活在城市,何妨多理解理解它,没准儿会有不一样的发现呢?
不妨结合今天的知识点,想一想,当被老外问“北京印象”,你会如何回答?

(未完待续)
原创不易,非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觉的文章有用,别忘了在文末点赞哦。
更多好书,请访问我的文集:《一生必读的万卷好书》
欢迎加入“万卷好书读书会”:在这个群里,大家可以分享电子书,交流读书心得,以文会友,自由点赞支持。目前该群已超过100人,需要群主发邀请才能进,有兴趣的简友请加微信dudoudou189联系我。读书会座右铭:在浮躁的时代,安心读书写作,养育心灵。
我已晋升最高级别的“简书会员合伙人”,欢迎使用我的专属会员推广链接:https://www.jianshu.com/mobile/club?ref=11f3ab2f1288,订阅会员,享受最优惠福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