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杲观位于山西省代县交口乡红寺村天台山下,距代县大约23公里。该观建于天台山峡谷中,利用当地的天然石洞、在悬岸峭壁上略加人工建筑而成,可谓独具匠心。赵杲观最奇特之处在于,多处寺庙建在光滑的石壁上,想进寺的话必须沿铁索攀援而上,其势颇险。著名的有“仙阁登云”、“九仙女洞”等。始建于北魏,明代万历年间曾予重修。
赵杲观历史上也曾称天台寺,佛道二教都曾在此活动过。为山西省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以形态各异的洞窟构建为主,素称“天台十八洞”,“三晋第一观”,现为赵杲观国家森林公园。
以上资料来自搜狗百科。
其实昨天本来是去代县白人岩的,去了才发现因为火灾频发而封山了,守门的人很负责任,说什么也不让进去,我们就改道赵杲观,路上又用了40多分钟。
赵杲观地处深山之中,可能比白人岩的历史都要悠久。我和老公已经去过两次,分别是在夏天和秋天,风景太美,去几次都不腻。何况这次相跟着朋友一家,他们还没去过。
沿着蜿蜒的乡道顺着不知名的小河一路进山,山上光秃秃的少有树木,途经一个水库也已经干涸见底。去年夏天来的时候水库还蓄着水,河水也较大。看来今年比较干旱。
过了水库不一会儿就到达景区。门口的停车场停了十几辆车,算是很多了,还有在白人岩路口遇到的几辆车都来这里了,煞是热闹。平时这个地方可以说门可罗雀,没多少人来,是个冷门景点。
购票进门,一路沿着台阶上山,旁边的小河也因干旱缺水,只有个别地方滴滴答答流着一点儿溪水。时值近午,比较晒,但是没有前两天温度高,略有降温,所以不太热。走了十几分钟左右,就来到最主要的建筑群——北洞。


这里不是一个洞,而是寺庙道观群,名字虽然是赵杲观,后来可能由于佛教的兴盛建起很多寺庙,所以这里是佛道合一,我看是以佛教为主,因为主持也是个和尚。建筑群里除了大雄宝殿各种殿之外,最吸引我的就是朝园洞。朝园洞之上在石壁的夹缝中建了五层寺庙,要想上去,只能攀着一根十来米的铁链,上到第二层之后,上面五层都有木梯相通。
我虽然来过两次,但从来没有上去过,看见有人上去了,非常羡慕,也想上去瞧瞧。响应我的只有小刘和他女儿小雨。我们站在只有一人可以通过的狭窄洞口排队,等上面的人下来出去之后我们才能上,上面的空间实在狭小,放不下几个人。

等了好久,其实也就大概半小时,终于轮到我们上了,小雨看了看那看不到顶的黑洞和光滑的崖壁,有点害怕,就放弃了。小刘让我先上,他在后面跟着。虽然我已经观察了那几个下来的人的动作要领,心里已经有了脚踩哪个部位手臂如何运作的计划,但是一上手发现比想象的要难。身体的重量全部依托两个手臂,脚下的崖壁只能借力一下,而且洞内很黑,又狭小到只容的下一个人,根本看不清哪儿可以落脚。没有踩的地方的时候我就踩在铁链上的铁环上。这下知道为什么每两三个铁链之间间隔着一个铁环了。
经过大概十来次换步,我终于看到上面的亮光,洞口处没有可以抓握的东西,只能很狼狈地爬上去,搞了一身土,不过终于上来了。出去平台看的时候发现我直接越过一层上了二层,怪不得这么费劲。


剩下的五层都有梯子,简直轻松的不得了,不过我还是很小心,因为人们常年踩踏,梯子上的横木已经被摩擦的光溜溜的很滑。
所谓无限风光在险峰,高处的风光果然不一样,极目远眺,千山万壑尽收眼底(夸张手法),下面的人小小的。老公在下面给我们当摄影师,无奈为了安全我们只能在铁栏杆内向下眺望,拍出来的照片像个可怜的犯人,呵呵。

下的时候因为已经有了经验,相对比较顺利,而且下面有人接应,很快就出洞了,当然还有很多人急着想要上去。

下一个节目就是上悬空栈道。悬崖峭壁上几个寺庙依山而建,只靠木头搭成的栈道相连,真不知道当年是怎么修建起来的。

从栈道下来之后,我们选择从南路下山而不是原路返回。南边的山上树木丛生,栈道蜿蜒曲折,都是缓坡,而且关键是不晒。大家达成一致后就出发了,边走边欣赏山势树木,这里植被丰富树种繁多,有很多叫不上名字,还有一些因为山里气温低,才刚刚发芽,一些桃花杏花看起来才刚刚败落,这里季节比市里大概迟半个多月。

一路几乎没停,很快到了山门。稍事歇息之后,驱车前往阳明堡,到哪儿吃著名的贾五熬鱼。
又是40多分钟。饭店人声鼎沸,热闹极了。一个镇上的小饭店,就因为熬鱼做的好,多年来每天都是爆满,说明这熬鱼绝对好吃。事实当然如此。这里没有什么炒菜,我们就点了招牌菜熬鱼,几个凉菜,炸虾很好吃,但是卖光了,要了炸丸子,然后就是米饭配鱼汤。这里的熬鱼味道有种特别的香味是别地儿没有的,鱼肉烂而不柴,入口即化,鱼汤香味浓郁。大家低头猛吃,不一会儿就光盘了。吃饱喝足,回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