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名言说的好:文化的荒芜比土地的荒芜更可怕,土地荒芜的是田野,而文化荒芜的是人的心灵。

我的小学正赶上文化革命,学校难得有读书声。高年级的学生肩扛木枪,威风凛凛跑步出操,我们年龄小的孩子为校田地拾粪积肥。学生上缴的粪肥堆成了一溜长长的大垛,学校操场像生产队的积肥场。我家房后有一条人工开凿的河流——大米河。大米河弯弯曲曲流淌了好远,最后在学校边上流过。每天我就挎着粪筐沿着河堤上学,一边走一边玩着。交完粪肥回到教室胡闹一阵,再站到操场上看一阵热闹——有时某个教室会突然冲出一群学生,把一名受管制的老师揪到外面批斗一番。—— 一天就过去了。
我的学生生涯就这样懵懵懂懂开始,好像也要这样稀里糊涂结束了。
忽一日,女教师韩殿云在乱哄哄的课堂上拿出一本书。那是李心田写的小说《闪闪的红星》,当时收音机正播这部小说。同学们家里都没有收音机,大家自然没听过,也根本不明白什么是小说。韩殿云老师提议朗读这部小说,课堂上响起了女教师朗读小说的声音......
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刚才还乱成一锅粥的教室骤然静了下来,偌大的屋子只有韩殿云老师表情丰富地朗读着,几十个上蹿下跳的“猢狲”像中了魔法,停止了打斗胡闹,老老实实趴在桌上,瞪着眼睛专心听老师朗读那本魔书。
直到现在我还清楚记得小说开头的叙述,记得女教师双手捧着书,站在讲台前给我们朗读的神态。那段时间,我们每天都静坐在教室里听老师朗读《闪闪的红星》,书中的故事深深吸引着我们。冬子只身寻找爸爸的遥远路途让我们担心,好像也和他一起经受着一路的苦难。冬子妈妈被火烧死的时候,老师哽咽着读不下去,全班同学都哭了。冬子终于找到了当红军的爸爸,返回家乡逮住了大土豪胡汉三,大家全都鼓起掌来。
书竟是这样的美好!我们的心灵像一座在阴冷黑暗中荒废封闭了多日的老房子,突然打开一扇窗户,阴霾一扫而光,涌进千万条柔和灿烂的光线,变得温暖明亮起来。
从此,我迷恋上了小说。

刚刚经历文化革命,书籍基本被红卫兵破"四旧"捣毁了,找到一本好书简直如现在收集到一件古董。我想尽一切办法寻找小说读,我从哥哥同学那里借过《野火春风斗古城》、《风云初记》。听人说这种书有毒,能毒害青少年的灵魂,刚拿到书的时候心里还直害怕。我趴在土炕上,偷偷摸摸看完了这两本书,完全被书中的人物迷住了,恨不得自己早出生几十年也能变成书中的英雄人物。后来自己还一个劲儿地纳闷,这是不是就是灵魂被毒害了呢?果戈里的《死魂灵》是高景海同学从其姐夫的藏书中偷偷拿给我的,书的扉页上作家的肖像让我感到挺狰狞吓人的,我读不懂这本书,因为找不到其它书,也囫囵吞枣地读了好多遍。刘冰是我的好同学,他妈妈喜欢读书,他把妈妈的《普希金文集》送给了我。这是一本真正的好书,我自此接触了俄罗斯文学,现在也能大段背诵其中很多的散文和诗歌。其中最喜欢那首著名的抒情诗《致凯恩》, 我年龄尚小不懂爱情,可是诗人在穷乡僻壤偶遇昔日的恋人,那种刻骨铭心的激动与温暖却深深感动了我幼小的心灵。
那是一个贫瘠的年代,不但文化贫瘠,物质生活更贫瘠,一个小孩要想有钱买书看是不可能的。尽管没有钱买书,我还是常常跑到新华书店。整个街上只有新华书店不是乱哄哄的,满屋飘荡着好闻的油墨香,人人都是轻轻地走动,虔诚浏览着书架上的书,屋内有一种异常神圣的气氛。瞪着眼睛看书架上的书籍,嗅着书籍的香味,感受室内的安静神圣,这已经就是享受了。我真羡慕那位梳着长辨子长得也非常好看的女营业员,她是满屋子书籍的主人,随时可以拿出一本书伏在柜台上阅读。有时候实在抵御不了那些诱人的连环画,我就装出兜里揣着钱果真要买书的样子,煞有介事冲营业员喊:同志,拿那画本看一看!拿到手以后就贪婪地飞快翻看。那女营业员好像也看出了我的心思,并不急于要回我手中的画册,等到她不得不收回连环画时我已大体看完了。
因为看书还发生了一件伤心的事。那一年的冬天,我用好不容易攒到的一块钱买了一本书,那是郭先红的一本反映知青生活的书——《征途》。新书散发着油墨的香味,翻动起书页纸张发出清脆的沙沙声,我珍惜地找来牛皮纸包上书皮,每天舍不得多看,只看十几页,就怕看完了再没有书读了。偏巧家里养的一头猪病死了,一向温和的爸爸迁怒于我整天捧着书没有喂好猪,夺过我的书,几把撕得粉碎,一边骂我:让你再看书!让你再看书! 我挨了打骂,这都无所谓,可是心爱的书被撕破了,我很心疼。晚上,我孤独的坐在厨房的炉火前,一块块地把破碎的书页往一起拼对,伤心地哭了。
书籍滋润了我的灵魂,我的心灵在那个迷惘的年代没有荒芜,高校恢复招生以后,顺利考上了大学。在大学的图书馆里我见到了大量的书籍,我融进了书的海洋,每天泡在图书馆阅览室,沉醉在先贤的思想和读书的幸福快乐中,再也不必为看不到书发愁了。
直到今天我依然保持着阅读的习惯,每天可以不吃饭不穿漂亮衣服,却不可以不读书,桌上案侧床头床尾都是书,书伴我晨起伴我入眠,读书使我充实坚韧睿智深遂,读书使我思想高尚胸怀博大。
感谢书籍!感谢提供我书籍的所有人!

2006.3.3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