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偶然的机会,几个月前我与我的一位小学语文老师取得了联系。时隔多年未见,今天她途经我所在的城市,我们就顺便见了一面,在一间茶馆里聊了一下午。
关于这位老师,我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我们之间的日记交流一事。
念小学时,语文老师要求班上每个学生都写日记或周记,三天未过,班级里就有一本教小学生如何写日记的小册子流传开来;又再过了几天,几乎人手一本小册子了。
犹记得当时我对于同学们的做法报以十分不屑的态度,我的日记也总是脱离了标准小学生式的写法。我不描述今天自己做了什么,不描述天气,不在结尾总结,更不会诌出一段感恩天下父母教师以及美好祖国的伟大感悟。
我要么记录一只蚂蚁的死亡,要么顺手写一些不成调的俳句,要么放大一天中某一瞬间的感受,要么揪住日常阅读中发现的冷知识分析一番,要么……
我写日记,就像是无意中用左手尾指勾住了一只风筝的线,想起来了的时候拽一下;想不起来就任由风筝自由地飞,直到它撞上云朵,云朵会被惹怒,云朵会把它轰下来,那时我就不得不看见近在眼前的风筝了,那时我才会在一种半强迫的状态下凝视它。

语文老师不会对学生们的日记进行评分,她只是在每个人的日记末尾批一个查阅日期。但每一次日记本统一发放下来,我的日记页上会比其他同学的多出一两行红字。
我认为那是语文教师对我的日记的读后感。她是在和我交流。
鉴于我与老师之间存在着这个小秘密,我藏起了我的日记本,不让它在班上流传。
有一次,日记本又被发放下来了,我翻开,看见查阅日期后面写着三个红字:真的吗?(上下左右围满了疑问号)
我笑得趴在课桌上。天知道,我只是写了一篇观察日记,我说我让一条毛毛虫吃了被味精浸泡过的菜叶,第二天我发现毛毛虫身上的毛好像变少了,我表示要再观察几天。
但还没等我观察出结果,我的日记就被语文老师拿到课堂上展示了。显然她是想要让更多人一起跟进“味精是否真的会导致脱发危机”这件事的动态。
我的日记本在班里传了一圈,很快有同学向老师提出问题:“这些也是日记吗?小册子上不是这样教我们写的……”
语文老师听取到了重点——小册子。然后同学们人手一本的小册子就曝光了。
再后来的家长会上,语文老师向家长们强调:“不要给孩子们买这种写日记的工具书,否则他们的思维会定式,把写日记当成任务,就达不到最原本的目的了。”
然后我的日记再次被传阅了,这一次是在家长群中传阅。
于是从下半学期开始,班上同学们的日记越来越像我的风格,简直像一场变革。
他们也开始采用对话开头,或者采用一个抽象高级的词语开头,又或者先说出一句反传统意义的总结……
他们也开始在日记里大胆表达一些超越年龄的观点,试图指出日常生活被人们习以为常的怪异之处,试图讽刺一些大众行为,他们中有些人甚至还去研究那些超前的各专业领域内的知识……
他们的结尾没有官方版的感悟了,也变得非常洒脱、非常率性、非常犀利了……
对比起来,我以前的日记一点都不有趣不高级了。
仿佛一周之内,同班同学全都释放了孩童的天性和惊人的天赋。
对此我敬佩不已,语文老师则有些傻眼。
渐渐的,我们那个班的日记在全校都闻名了,很多其他班的老师慕名而来,但语文老师却始终没把学生们的日记本外借出去过。她全然没了当初炫耀我的日记本时那般的自豪和赞赏了。
语文老师几次在班会课上欲言又止,后来干脆停了写日记这项活动。我们班再没上交过日记。
一直到小学毕业,不,一直到今天之前,我都没弄明白老师当时的态度,为什么不肯外借学生们的优秀日记本?又为什么突然停了写日记活动?
今天与语文老师喝茶聊天,聊起班级写日记的往事,她才笑着说:“同学们后来那些独特有趣的日记都是家长代笔啊,当老师的一看就知道,哪里适合全校传阅……那种高级的语言表达,再有天赋的小学生也写不出来,作为日记来说,不自然,太刻意了。”
我听完皱着眉凝固了几秒,最强烈的感受不是恍然大悟,也不是觉得有多逗趣,而是感到想笑又笑不出,苦涩全都落进茶杯里,最后无影也无踪。
我只好面无表情地低下头喝茶。良久之后才故作轻松地笑了。
——也许这就是黑色喜剧所能带给人们的感受。
回想起小学写日记这件事,很奇怪。
语文老师没表明态度之前,家长们都默认小学生日记就该写得规范工整;语文老师拿我的日记作为样本表明态度后,家长们又纷纷为孩子安排了相类似的写日记路线。
不管是人手一本小册子,还是找人代笔写日记,我感觉我那个班级的同学们从没写过一篇真正的、属于自己的日记。
真的很奇怪。只要制定标准的人说一句话,人们就可以在短时间内从一种标准转变到另一种标准。
人们真正在意的似乎从来不是所谓的本真的意义,人们只是很害怕自己掉队,很害怕自己达不到标准,很害怕自己在群体中显得特立独行。
而那些稍有上进心的人,也只是想要达到标准拿到奖励而已。
可是日记哪有什么标准写法?
求学哪有什么标准过程?
人生又哪有什么标准活法?
就非要不顾一切成为那种各项达标的、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吗?真的有人去深究过那些标准代表了什么吗?
而事实上,我也一直没想明白,一个人到底应该先具备自主判断的能力,还是应该先具备达到优秀标准的能力?
拥有自主判断能力是否也是长大成人的标准之一?
但是,众所周知,有判断力的小孩几乎都不会乖乖地按照标准行事,除非天赋过人,否则都会毫无意外地被定义为垮掉的孩子。
而那些一路按照标准的小孩,长大成人后终于学会自主判断了,又通常会发现自己早已变成了索然无味的、从模具里复制出来的大人,他们遗憾又后悔,他们茫然又无措,但却再也无法重来。
难怪“成长”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之一,只因这个过程实在充满矛盾,值得被一再探索。

我们都想随心所欲地做我们自己,有时却也很想成为那个被很多人喜欢的好孩子。
我们都希望自由自在地成长,大人们却说你还小你懂什么?
我们踮起脚尖去触碰矛盾,岁月洪荒却把我们带离原地。一次又一次,永远无法停下来解开矛盾。
我曾很天真地想过:能等到那一天吗?大人们终于爱上不标准小孩的那一天。
之所以说“很天真”,是因为我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大人们身上了。仿佛只要大人们宽容些、变革一下教育观念,就没有那些深重的矛盾了。
不是的,一个人成长路上的矛盾和悲剧,不只关乎于家人亲戚和老师,更关乎于社会环境和教育现状,以及我们自己。
2012年的时候,Nikita Guo在美国自杀的这一消息于短短一天内就引爆了家长圈——一个年轻有为、履历出色、从小优秀到大、跻身精英阶层、代表了一代在美求学党的华裔女生,突然选择自杀。
有人说这是中国整体教育的悲剧。我同意一半。
那时我抱着电脑蹲在坐在书房桌脚下,默默地浏览着Nikita Guo生前所写的博客,我思考,沉默,然后得出了“Nikita Guo是错位成长的典型代表”这个模糊的结论。
错位是什么样的感受呢?
错位,是仿若白活一场,想要的始终没得到,得到的最后却都不想要了;是一个人站在大街上,突然不知道该往哪里走,好像往哪里走都是错的;是生命中原本被计划好的未来,也渐渐地变得没有动力去到达。
人若一丝不苟地顺着外界标准去成长,无一例外都会走向人生错位的悲剧。因为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因为标准往往不是你发自内心想要的。
而彼时,我的监护人在听到那则新闻的第一时间就惋惜道:多可惜啊,要是那女生的抗压能力再强一点就好了。
哦,行吧,把一切都归咎为她心理素质不过关这一方面。
因为在大人们的思维和观念里,Nikita Guo的二十八年人生,一切都按照着她父母的规划在完美进行,一切都顺着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精英轨迹在发展,接受最好的教育,和同样优秀的恋人结婚,跟美国最顶尖的人才一起工作,一切似乎都无可挑剔。唯一能怪罪的,似乎只有她的心理素质了。
而人们的心理素质是很难被精确衡量的,所以也理所当然地可以引发出各种猜测,可以担当各种角色,可以成为解释个人行为的源头所在。
才不是这么简单呢。当时我想。
最根本的源头是因为Nikita Guo的成长轨迹错位了。
她先按照着父母和社会的标准,一路披荆斩棘地走到二十几岁,然后才开始反思自己的生命价值,才开始发现不对劲,才越来越来举步维艰无法继续。
Nikita Guo不是“先成人后成才”,而是“先成才后成人”,这也是当下大多数中国小孩的成长模式——先拼尽全力使自己成为他人眼中近乎完美的人,再后知后觉地去观照自己的内在精神世界和价值观建设。
显然,这样的成长模式给年轻人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潜伏在我们脚下的魔鬼,长存于我们心中的恐惧,不是平凡,不是失败,不是默默无名,也不是缺乏社会竞争力,而是迷失自我。
一个找不到自我的人,才是最有可能走向自杀这条路的人。
我们这一代人长久地被笼罩在迷茫之中。我们终将要学会摸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要光着脚,像瞎子一样走下去,像风筝一样随时可能被云朵轰下来,像气球一样准备好时刻被沿途荆棘刺破皮肤。
别去管世人眼中的标准,别只为了完美而拼尽全力,别太害怕追不上“别人家的孩子”的脚步。
先学会独立,先肯定自我价值,先具备自主选择的能力,先从内心深处明白自己想要什么。那个目标不需要太明确太具体,但必须得是你自己想要的。
然后,就去做自己吧,不知不觉中,我们会活成新一代的“别人家的孩子”。
那种,心理强大的人,拥有快乐的能力的人,无需追悔往昔岁月的人,亦不会轻易被他人看法或外界环境击垮的人,能在每一个日子里翩翩起舞的人。
愿我们都终能真真正正地长大成人,不辜负成长路上的所有茫然与明媚。
网友评论
但还是,很想随心所欲地成长,很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所以会在这条路上不断摸索摸索
也许是生理年龄达到某个阶段后,我觉得成长这个话题好像就离我很远了。成家这个话题倒是离我越来越近了。
生活生活,归根结底还是那句话,生下来活下去,生没办法选,活总归还是自己的。
怎样过其实都无所谓,只要自己满意就够了。
突然觉得生活也许就跟植物大战僵尸一样,只要不断努力击败一波又一波的僵尸,我们就是最后的赢家。
给你花花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