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究竟在说什么?

作者: 一只社畜的诗意生活 | 来源:发表于2019-02-12 09:34 被阅读1次
图网来|侵删

-1- 

说起佛,好像每个人都能说几句,比如:多行好事,乐善好施;不吃酒肉,不说谎话,不杀生…….稍往深处说,又会让人联想到一堆神秘奥妙的词儿,比如:修行,放下,开悟,空性,哪儿哪儿有位大师,算命特别准…….总之玄之又玄,迷迷糊糊,可能一伙人讨论了半天也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却说的云山雾罩,感觉人生大有精进。

也许正是因为现今的佛教的这些特性,不管俗的雅的,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都能说几句,却又不知道说的是对是错,所以特别适合谈论。

但是佛法究竟是什么?佛陀最初想表达什么呢?大概懂的人还是少数,而且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今天在下就尝试从一个小的角度切入,做一些抛砖引玉的探讨。

-2-

要讨论佛学首先要厘清一些概念,

第一:

我们今天看到的佛教并不是一开始就这样的,佛教起源于印度,在汉代传入中国,然后经历了与中国传统儒、道文化的暧昧不明,又经过诸多本土佛学大师的发展与弘扬,还有与民间世俗文化的纠缠不清,最终成为传统国学“儒释道”的一份子,变成了现在的模样。

举个简单的例子,

观音菩萨原本是男的,而且名字叫观世音,因为唐朝时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字,就把菩萨的名字改了,最后还变成了女儿身,都知道中国民间文化路子野,由此可见一斑。

第二:

佛教其实是为数不多的无神论的宗教,这里可能很多人就会问了,你看电视上如来佛祖坐着七彩祥云,动不动就金光闪闪的普渡众生,咋就无神论了呢?我读书少你不要骗我!

其实这里说的无神论,不是指这种神话的形象,而是指佛教中没有一个凌驾于万物之上的唯一神,比如基督教的耶稣,伊斯兰教的真主安拉,他们都是宇宙的创造者,并且主宰着世间的一切,作为信众你是无论如何修不成耶稣的,而佛教的创始人释迦摩尼,原本就是个王子,换句话说,就是个人,他通过自己的修为成了佛,而且告诉大家,众生皆有佛性,只要你好好学习,有一天也能成佛。

有神论的宗教告诉人们,你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荣耀神,而佛陀告诉人们,所有的修行都是为了完善自己(后来的大乘佛教先不论)。从这个意义上说,佛教是无神论。

-3-

以上所说只是铺垫,首先让你明白,现在看到的佛教早已是一种演变与融合的产物,并不代表佛陀最初的信念;

然后又把如来佛祖请下神坛,把他还原到最初做小王子时的单纯。有了这些打底,我们就以大胆的追本溯源,来探讨一下佛学的本质了。

那么佛陀究竟说了些什么呢?佛教经典卷帙浩繁,想要一条条缕清实在困难,末法时代佛陀的教义又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各种阐述与解读鱼龙混杂,稂莠不齐,幸好佛陀他老人家早就替我们考虑到了,为了让世人区分何为真法,佛陀亲自说了四法印,并且说了,即便是他老人家自己讲的,如果不符合“四法印”,也不是了义法,这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理解佛学的切入点。

那么“四法印”究竟是什么呢?分别是:

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

诸漏皆苦

涅槃寂静

估计很多人看到这几个大词,都已经懵逼了,这到底是什么?每个字我都认识,每句话我都听过,可是连起来都不知道是啥意思!别急,到这里我们开始进入佛学稍微有点硬核的部分,我们尝试着逐条解读一下“四法印”。

一、诸行无常

佛学的世界观里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叫“因缘和合”,所谓“因缘”,其实就是一件事发生的条件和机缘,比如你要烧开一壶水,首先你需要一把壶子,你需要把壶子装满水,你需要一个炉子,炉子里正好有煤气,你需要把炉子点着,把所有这些因素放在一起,最后你还需要慢慢等着,等炉子把壶里得水加热到100℃,水就开了。所有这些,都是你烧开一壶水的“因缘”,

Ps:这个例子不是我想出来的,

是本人很喜欢的一个和尚,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我们转回来说“因缘”,你看想烧开一壶水都需要这么多的条件,如果其中一个条件没有达成,比如烧到一半没气了,那水就永远烧不开。这就是“因缘和合”,

所有事情的发生都需要适当的“因缘”,这些“因缘”本身,又需要其他的“因缘”达成,如此“生生不息”,这个世界就这样运转起来了。所以佛教把一些特别稀有的事称作“殊胜因缘”,就是特别好的因缘,比如你在茫茫人海中遇到了你的爱人,比如你在不经意间读到了这篇文章。

那“因缘”跟“无常”有什么关系呢?这些因缘中有些是你能控制的,而大多数其实是你不能控制的,比如你想考大学,你可以努力学习,但最终能不能考上是你不能控制的,这就是无常。

关于“无常”其实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从大的方面说,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不变的,人会衰老,物会损坏,沧海会变成桑田,甚至太阳也会衰老,宇宙也有终结;

从小的方面说,生活中充满了意外,买的彩票中了头奖,天气突然变冷得了感冒,开车时不小心发生擦碰,甚至意外事故造成的伤亡……

这个世界是各种因缘和合的产物,而因缘和合是无常的。这是佛法的第一个洞见——“诸行无常”

二、诸法无我

如果你理解了所有事物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并接受了这是一个“诸行无常”的世界,那么接下来我们将要往前迈出一步,做一个大胆刺激的推演,请你由物及人,用同样的眼光来审视一下自己,并轻轻的问一句:“我”是什么?

别紧张,想不出来没关系,我们直接来看一下佛陀的答案,“人”其实是“五蕴和合”的产物,所谓“五蕴”分别是“色、受、想、行、识”,细究起来,非常复杂,简单来说就是:你的感官、行为、意识等等因素组成了所谓的“自我”,也就是“我”也是一个“因缘和合”的产物,当然也是“无常”的。

这里我们先不去评论佛陀所说的“五蕴”究竟对不对,但是佛陀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思考“自我”的路径,就是把“自我”分解成不同的要素,这种做法跟现代脑神经科学研究人的“意识”问题,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当时科学才刚刚萌芽,信息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佛陀就提出了如此有力的洞见,也着实让人叹服!

到这里你是不是对“无我”有了那么一点点感觉呢?你了解了“我”并不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存在,而是由很多因素组合而成的,这就是“无我”了吗?当然不是,我们才刚刚开始。

现代科学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用的信息,接下来让我们借助一些简单的生理知识,做一个思想实验。

思想实验:

首先请你思考一下,如果“自我”是存在的,那么它在哪里呢?

接下来,我们要提出一些无礼的要求,我要切掉你的一条胳膊,请问你的“自我”变少了吗?

接下来,我要切掉你的一条腿,或者切掉你的头,也就是大脑,你觉得切掉哪个比较好呢?我想大部分人应该会选择切掉腿而保留大脑, 

那么再进一步,假设我们有很好的医疗措施,可以保证你的身体被切掉时,不会死亡且意识清醒,我们应该可以相信,只要大脑还在,你的“自我”就还存在,那么是否可以做出这样的推论,你的自我藏在你的大脑中呢?

好,现在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操作,我们拥有了一个完整且健康的大脑,放在培养液中,而这个大脑的“自我”正诚惶诚恐的瞪大眼睛注视着这一切,并提出强烈的抗议,但是我们先不管他。

我们知道大脑有约100亿个神经元,现在为了找出“自我”藏在哪里,我们开始对大脑下手了,我们用非常精密的仪器,每次取出一个神经元,这时“自我”会减少吗?很难说了吧!当我们取出大脑中的一半,也就是50亿个神经元的时候,这个“自我”会消失吗?我们会在某一个具体的神经元中,找到“自我”的位置吗?

由于实验过于血腥,我们就到此为止了,不过我想这已经足够说明问题。也许你会问了,我们的“自我”感,究竟是什么?难道仅仅是一种幻觉吗?恭喜你,答对了!

最新的科学研究表明,“自我”以及“意识”可能真的只是一种幻觉,“自我意识”是一种涌现属性,就像一个水分子,并不会让人感觉潮湿,但是很多水分子聚集在一起,就会产生潮湿的属性,同样,很多脑细胞联系在一起,就产生了“自我意识”的属性。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就不再过多展开,有兴趣可以查阅资料,毕竟我们的目的是为了理解“无我”,而不是理解“意识”,

这里重要的一点是你要明白,我们分解大脑的路数,跟佛陀分解“自我”的路数是一样的。现在你应该对“无我”有了一点感觉,但是不要停下来,让我们一鼓作气再往深处想一想,

如果“我”只是“因缘和合”的产物,那么“我”还存在吗?

如果“我”不存在,那“众生”还存在吗?

如果“我”不存在,那“生”和“死”还存在吗?

如果“我”不存在,那其他的一切还存在吗?

一切都没有“自性”存在,那我学佛还有意义吗?

好!如果你有了这些想法,那么是时候来段佛经了,流传最广的《金刚经》: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再来一段《圆觉经》: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

“要这样渡化无数的众生,实际上并没有人被渡化啊”

“修习这样的心性有所成就的人,对此没有修为也没有什么成就”

佛陀说的的明白,就不再多做解释了。

三、 诸漏皆苦

“漏”是情绪的意思,这一法印据说是后来加上去的,原来只有三法印,“诸漏皆苦”是说一切的情绪都是苦。

如果你已经懂了什么是“无我”,接受了“无常”,那么有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你对世间发生的一切,都看的平常,对自身发生的一切也看的平淡了,你的“情绪”就会很少

“情绪”是什么呢?贪、嗔、痴、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甚至对快乐的留恋,对美好的向往,这些都是“因缘际会”时,“自我”的感受,而“自我”其实是个巨大的幻觉,他常常觉得自己在受苦,这就是佛所说的“无明”。

六祖慧能留下句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就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呢?这就是“诸漏皆苦”的含义,它其实是对无我无常的一个说明。

四、涅槃寂静

终于说到了“涅槃寂静”,然而能说的其实也很少了。自古以来,对这句话的解释,都有很多争议,有人说涅槃就是圆寂,就是死了,死了不就寂静了么?

还有些人觉得,“涅槃”是种境界,就是顿悟,就是成佛了,成佛了就缘起性空,没有烦恼,一切都不是事儿,这不就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么?

然而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涅槃寂静”翻译过来是说:“涅槃”超越概念。超越什么概念呢?超越一切概念!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了什么叫“无常”,也尝试着理解是什么是“无我”,如果你懂了这些,你就知道这个世界,其实没有“好与坏”,没有“真与假”,甚至没有“生与死”,这就是《心经》里讲的: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这一切的区分都是什么呢?都是不同的概念,涅槃超越了这一切分裂的概念,这就是所谓的“一”,所谓的“无分别心”,《心经》又说:

“菩提萨陀,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

真正的“涅槃”是你不再追求,

不再追求所谓的开悟,

不再追求得道,

不再赞美善也不在诋毁恶,

懂得之前,劈材、烧水、洗衣、做饭,

懂得之后,劈材、烧水、洗衣、做饭。

心无挂碍,究竟涅槃,

不知道究竟说清楚没有。

-4-

行文至此,我想懂的人自然已经懂了,而不懂的人可能也要说了,不对啊,你说了半天,怎么跟我知道的佛教一点都不一样?说好的行善布施呢?说好的持戒修行呢?这些重要的怎么都没说到?

那么我们再来看一段《圆觉经》:

“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

真正的佛学不关注这个层次的问题。

其实佛陀与其说是一个宗教领袖,更像是一个哲学家,他对如何理解以及如何看待这个世界,有了一个伟大的洞见,所以称佛学更合适。

佛陀的眼光穿越了好与坏、善与恶、生与死,他用一个巨大无比的视角来审视世界,审视苍生,审视自己,而且也想让你拥有这个视角,这就是佛法。

最后我们可以对什么是真正的佛法,做一些自己的判断,以后无论谁再跟你谈论佛学,高僧大德也好,乡村野夫也罢,你可以直接拿四法印来印他。

如果一个人见庙烧香,遇佛磕头,你基本上可以知道他其实并不太懂;如果一个寺庙,进去就让人供奉香火,多积阴德,你也可以知道,这里基本上离佛很远,离钱很近;但是如果有一个人听你说了之后,只是含笑不语,不置可否,那么你要小心了,可能是个明白人,希望大家都是明白人,哈哈!

相关文章

  • 佛陀究竟在说什么?

    -1- 说起佛,好像每个人都能说几句,比如:多行好事,乐善好施;不吃酒肉,不说谎话,不杀生…….稍往深处说,又会让...

  • 唤醒你的觉知!

    转自:星火燎原 我们都在说觉知。究竟什么是觉知?如何觉知?要觉知的是什么?今天我们就去看看。 佛陀的意思就是觉者,...

  • 答问:佛陀为什么会微笑?

    网友提问:佛陀为什么会微笑?如题,佛陀为什么会微笑,他在为什么而微笑?有人问我为什么疑惑,因为我不明白,微笑究竟是...

  • 2018-08-16

    海子的幸福与绝望 海子究竟在说什么?不是“表达”,不是“呈现”,而只是说,海子究竟在说什么?我问。 对于我们这一代...

  • 佛陀究竟想要帮你解决什么

    (1)求死不得 “心无义”这套理论的要领就是教人不执着。比如你看中了一套豪宅,爱上了一位美女,朝思暮想,念念不忘,...

  • 你们究竟在说些什么

    自从我诞生在这个世上 你们就不停在我耳边说着 说这颗行星上和我一样的生命 是最虚伪最贪婪最邪恶最自私最残忍的 可随...

  • 儒家究竟在说些什么!

    究其根本不为物累 对于业力之脱落时之止,应当正反思之,慎终追远一番,然后对个人而言之利益何在,对此事之利害对比,再...

  • 什么什么呀

    你问的是什么? 什么?什么? 我没听清,你再说一遍? 什么?什么? 你究竟在说什么? 什么意思? 我都不知道你在说...

  • 20190320晨间薰法心得

    今天薰法最有感触的是听到上人开示:佛陀在说法,不能等你们,佛陀说法不等任何一个人。世间俗事,佛陀没有任何困难,世间...

  • 日记

    今天看了佛陀传,讲到大王问世尊究竟是什么修行的果实能令千万的人出家修道以期得证,佛陀说修习行禅坐禅,在生活中的言行...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佛陀究竟在说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wdh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