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厚重历史的抽离,造就了美国社会前进的动力
美国是一个历史不长的国家,到今天不过才二三百年的时间,但“美国没历史”的说法是不完全准确的。实际上,美国是从厚重的历史中抽离了出来,形成了它自己独有的特点。这些厚重的历史,指的是最早到达北美大陆的世界各地、各个种族的人为美国提供的移民母体文明。北美大陆最初恶劣的自然环境,让美国人抛弃了这些文明固有的负担,从厚重的历史当中解放了出来。
18世纪同时期的英国,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建立起了比较清晰的等级制度,社会结构就像一个金字塔,塔顶上是一个个世袭的贵族,他们通常是有封号的。但在美国最初的拓荒时代,显赫的家世是没有用的,人们抽离掉了社会相对固化的阶层,比如同时期的英国、法国、德国那些贵族的封号、祖先的荣耀、社会知名度等等,只剩下上升的阶梯,他们关注的只是向上的方向,而这,也是美国社会前进的动力。
如果美国真有所谓上层社会的话,拼的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祖先,而是本代人商业上或者在技术、科学甚至娱乐、体育领域的成功。这些成功源于对历史束缚的摆脱,带来了对世袭身份的打破,而一个个打破和一个个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最终也构成了美国后来的蓬勃发展。
二、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表现,源自它内在的道德优越感
国际社会本质上是一个相互妥协的国家集群,并没有一个像国家那样最高的权力机构。回顾美国这些年来在国际社会的表现,它总扮演着一种世界警察的角色,强势、专断,在很多国际事务中都有它的身影。客观来看这一方面和羊国强大的军事,在很多国际事务中都有它的身影。客观来看,这一方面和美国强大的军事、经济地位有关,另外一方面,也源自于它道德上的优越感。这种道德优越感的思想基础,在美国还没有形成国家之前就存在了。
在15世纪中世纪结束时,欧洲开始宗教改革,基督教阵营出现分裂,主要分为天主教和新教。新教中最激进的一派是清教徒,提出要把宗教改革进行到底,彻底扫除过去教会的权威,这招致了当时欧洲很多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这批清教徒被迫流亡,其中很大—部分就到了美洲大陆。这些清教徒的思想根源,和当时对北美大陆的开拓行为是直接相关的。清教徒藐视教会的权威,认为人人都可以和上帝直接沟通,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上帝保守财产,同时,如果能最大限度地增值财产,那就是一种对上帝虔诚的表现。在北美辽阔的土地上,当人们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劳作时,这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这种思想上的力量慢慢地就发展成一种道德观,它指导着刚刚到达美洲大陆的那批清教徒发展,也让美国最终创建起了一套平等竞争的制度。美国的优越感,从最初的宗教优越、道德优越发展到后来的制度优越。这些优越感结合在一起,左右着美国后来在国际社会的行为。
在美国早期不够强大的时候,一直奉行着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坚持不与任何国家结盟,不卷入列强纷争,完全关起门来自己发展。这种孤立主义一直坚持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在战争的前半程是保持中立的,直到1917年战争快结束,美国才出兵参战,带着很大的道德优越感。在不久之后发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爆发了1929年的经济危机。在战争和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大量人口流离失所,这给美国的道德优越感带来了沉重打击。然而,这个打击的余波还没有过去,冷战又开始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欧国家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欧、亚洲国家,除战争以外,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的全面对抗。这种对抗从1947年一直持续到了1991年前苏联解体。关于冷战的原因和过程,费孝通先生非常有见地地从美国社会的心理,也就是道德优越感角度提出了他的观点:美国其实很清楚,苏联在经济和军备上至少20年是没法超过自己的,但美国之所以仍然坚持对抗,恰恰是由于道德优越感的危机带来的反应。
从清教徒时代开始,美国就认为他们是从欧洲的旧大陆来到北美新大陆的,自认为是破除了旧秩序重建了一套全新的社会体系,这种“我们是全新”的观念一直贯穿在美国人的头脑里。在冷战期间,苏联领导人曾经主动向美国伸出过橄榄枝,希望可以共同发展,可明明已经处在优势的美国没有接纳这种示好。在作者看来,美国的这种态度从种示好。在作者看来,美国的这种态度从经济、军事方面是说不通的,唯一能够解释的,就是美国在两次大战和经济危机期间道德优越感的信心受到了挫折,冷战不过是美国信心受挫的一种反弹而已,它无外乎是极力想向世界证明:我们还是最优越的。
三、美国人的性格,是在种族融合中不断发展的群体性格
当我们谈到美国人的时候,它首先是一个群体概念。美国本身是一个由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移民组成的国家,在这个国家内部,各种元素都是相互融合的。美国文化是一种相当混搭的文化,在这种文化之下的美国国民性格,也必然是各个种族性格的相互融合,它最终构成了一种群体性格。一直以来,在对美国的种族研究中有这样一个说法,叫做种族的熔炉,意思是说美国的社会就像一个熔炼各种金属的炉子,不管什么种族的人来到美国,都会融合成一个新的样子。
很多黑人的祖先是从非洲来的,但现在的美国黑人基本上没有人会说非洲语言了,现代的黑人和白人在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上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了。理论上,非洲有很多民族,但如果问在美国的黑人是非洲哪个民族的后裔,他们也无法回答清楚。除了黑人之外,在美国的其他族裔中这种现象也非常普遍。这个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出于工作、求职、贸易、经商的需要,另一方面,就是因为跨种族的婚姻。
历史上,每一批来美国的第一代年轻移民,婚姻问题通常倾向于在本族群内部解决,但到了第二代、第三代,跨种族的通婚就相当普遍了。这些不同肤色、不同文化的人组建了家庭,性格自然也体现出与之前不同的面貌,并且互相影响。虽然在美国某些地区还会出现小俄罗斯、小波兰等移民聚居区,但这大都是新移民刚刚落地美国时的过渡性产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后代之间的跨种族通婚,这些移民区会慢慢地消失。之前存在于人们印象中的那些非常主观的刻板印象,比如意大利人散漫、华人勤奋等标签化的性格特点,慢慢都从地理区域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这些个体的性格元素逐渐融成的美国人的群体性格。
金句
1.美国是一个历史不长的国家,如果从18世纪末美国建国开始算,到今天不过才二三百年的时间,但很多人因此说美国没历史实际上是不完全准确的,更贴切的说法应该是:美国从厚重的历史中抽离了出来,形成了它自己独有的特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