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这部书,作者无论采用什么样的立场,也掩盖不了曹操的丰功伟业,他的治军风格及人格魅力,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就光凭他身边的,甘愿“为君生为君亡”的几位勇士行为,就足以能彰显其独特的领袖风采!

此篇我想介绍几位曹操手下的几位猛士,让我们再深刻领悟下,这些猛士为什么能“士为知己者死”,曹操又是怎么做到的?
先看第一位非常早的,加入曹操阵营的夏侯惇。

夏侯惇是沛国谯人,砍柴的。乃夏侯婴之后,自小学枪棒;十四岁从师学武,有人辱骂其师,夏侯惇杀之,逃于外方。
从此事能看出他尊师,但也好斗,正义感强,杀心也重。
当听到曹操起兵,与其族弟夏侯渊两个,各引壮士千人来会。
这两个人算曹操的兄弟。因为曹操的父亲曹嵩原是夏侯氏之子,过房与曹家,因此是同族。
总的来说,还是出门靠朋友,上阵父子兵,开始创业还是得靠近亲。
一路和曹操创立江山过程中,他立下了汗马功劳。最最勇猛的一次,是曹操和吕布的一次战斗中。
却说夏侯惇引军前进,正与吕布手下高顺军相遇,便挺枪出马搦战。
高顺迎战。两马相交,战有四五十合,高顺抵敌不住,败下阵来。惇纵马追赶,顺绕阵而走。
惇不舍,亦绕阵追之。阵上曹性看见,暗地拈弓搭箭,觑得亲切,一箭射去,正中夏侯惇左目。
惇大叫一声,急用手拔箭,不想连眼珠拔出,乃大呼曰:“父精母血,不可弃也!”遂纳于口内啖之,仍复挺枪纵马,直取曹性。
性不及提防,早被一枪搠透面门,死于马下。两边军士见者,无不骇然。
夏侯惇何等的英勇!为了曹军的胜利,不顾生死,吃了自己的眼珠,还回马枪,去杀死了他的对手。
曹操在招兵买马之际,夏侯惇引荐了一位大汉:“此乃陈留人,姓典,名韦,勇力过人。旧跟张邈,与帐下人不和,手杀数十人,逃窜山中。惇出射猎,见韦逐虎过涧,因收于军中。”

几次危急之际,都是典韦救了曹操的命!
但在于张绣一战中,典韦为救曹操,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看看典韦最后的气壮山河的英勇行为。
韦方醉卧,睡梦中听得金鼓喊杀之声,便跳起身来,却寻不见了双戟。
时敌兵已到辕门,韦急掣步卒腰刀在手。只见门首无数军马,各挺长枪,抢入寨来。韦奋力向前,砍死二十余人。
马军方退,步军又到,两边枪如苇列。韦身无片甲,上下被数十枪,兀自死战。
刀砍缺不堪用,韦即弃刀,双手提着两个军人迎敌,击死者八九人,群贼不敢近,只远远以箭射之,箭如骤雨。
韦犹死拒寨门。争奈寨后贼军已入,韦背上又中一枪,乃大叫数声,血流满地而死。
死了半晌,还无一人敢从前门而入者。
典韦死后,几次曹操祭奠,每次都痛哭。
特别是这句话,让将士无不动容。“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
在收伏勇士许褚时,也表现了曹操的爱将、爱才之心。

次日,壮士又出搦战。操见其人威风凛凛,心中暗喜,吩咐典韦,今日且诈败。
韦领命出战;战到三十合,败走回阵,壮士赶到阵门中,弓弩射回。
操急引军退五里,密使人掘下陷坑,暗伏钩手。再令典韦引百余骑出。壮士笑曰:“败将何敢复来!”便纵马接战。
典韦略战数合,便回马走。壮士只顾望前敢来,不提防连人带马,都落于陷坑之内,被钩手缚来见曹操。
操下帐叱退军士,亲解其缚,急取衣衣之,命坐,问其乡贯姓名。
壮士曰:“我乃谯国谯县人也,姓许,名褚,字仲康。向遭寇乱,聚宗族数百人,筑坚壁于坞中以御之。
一日寇至,吾令众人多取石子准备,吾亲自飞石击之,无不中者,寇乃退去。
又一日寇至,坞中无粮,遂与贼和,约以耕牛换米。米已送到,贼驱牛至坞外,牛皆奔走回还,被我双手掣二牛尾,倒行百余步。贼大惊,不敢取牛而走。因此保守此处无事。”
操曰:“吾闻大名久矣,还肯降否?”褚曰:“固所愿也。”遂招引宗族数百人俱降。操拜许褚为都尉,赏劳甚厚。
这些豪杰可以说个个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当然也是缺点明显,似乎都是犯事的亡命之徒。
但曹操对他们礼贤下士,非常信任,大力使用,并且发自内心爱他们。
比如对待典韦比他的儿子、侄子还重要,这真不容易!
而且赏罚分明,对于典韦之死,即使夏侯惇是亲戚,照样受重罚。
对于军令执行,有令行禁止。曹操本人过农田时,因马受惊,踩踏了农田,他自己要自刎来践行军令的。
当然不管是做样子还是真的?最后用割发代之,对于严肃军纪很管用的,也能看得出他治军的严谨。
一直说:“士为知己者死”。那些能成就大业的人,都深通人性!知道这些士的刚烈,这些士的宁折不屈,用好了,为你而死,用不好,会害你极深。
所以曹操充分的给予了他们空间,任由他们自由发挥,对他们的过去既往不咎,只用他们勇的一面、敢的一面!
不管怎样,曹操能使那么多“士”为他战死,足以能见其用人魅力和手腕,他是真正深通“勇士”之人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