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拆不了的书。
致用类的图书分类:
实用类
理论类
叙事类
其他类
实用类:侧重解决具体的问题,《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
理论类:陈述观念,告诉你道理《引爆点》《黑天鹅》《刻意练习》
叙事类:书籍感性的东西大于理性,如果你是抱着学以致用的目的,他也是可以拆解的。
其他类:拆出来的意义不同于作者意图的书。
刚开始应该先拆解实用类,然后理论类,叙述类和其他类型拆解比较难。
如何拆解?
1.实用类:
比较好拆,找片段,找黑体字,快速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里的简式阅读。挑一到两个你觉得合适的来实践试试。
提炼中心思想,套用自己的案例,自己的经验、知识。
不要为了替换而替换,而是一切为了听你的人便于理解而替换。
不用太详细的讲解关键点,要思考1.为什么要这么做,2.这儿做有什么好处?
2.理论类:
只给出了结论。
找出作者主要结论、核心理念,需要用到《如何阅读一本书》的分析阅读。
内容观点很多,拆解出对我们有用的东西,引申出来的答案就是我们
谨慎理解作者意思,不要断章取义,了解作者给出论点的背景,思考我们的背景和他们又什么区别。
不要用理论去解释理论,最好的就是举例子和打比方。
3.叙事类:
个人归纳,演绎和知识储备都达到了比较好的地步。不光是聊内容,要高度归纳总结,追溯到细节。也可以对电影、电视、对话节目进行拆解。
《小说课》
4.其他类:
不是说故意要拆解成其他意思,是在读书中突然有了一种灵感,可遇而不可求。
作业:
R·阅读原文
人际交往首先源于个人内心。对方先是有一些感受或者想法想告诉你。为了传递这个消息,他首次必须将其转换成语言以及非语言代码,以便你能够理解。至于他选择什么样的代码,什么样的语言与动作,以及说话时的语调,会由他的目的、所处环境、和你的关系亲密程度,以及他的年龄、教育背景、社会地位、文化背景和感情状况所决定。这个把内心的想法和感受转换成信息的过程被称为编码。一旦发送出去,信息就会通过一定的渠道传播(通常是双方之间的空间或者电话线)。这一渠道中的其他声音,则经常会歪曲传递的信息。
在你进行解码、能接收到的语言和非语言信号赋予一定的意思时,不可避免地又会发生进一步的歪曲。你的脚趾、耳朵、眼睛、手以及身体的其他部分每秒钟会接收到将近4万个脉冲,而你只能将注意力集中于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至于你会注意到哪些部分,则受到你的期望值、需求、信念、兴趣、态度、经验和知识的很大影响。
I•拆书家讲解引导
周五和朋友讨论问题,现场进入白热化。和我一样在边儿上插不上嘴的朋友,忽然开始和我说了一句:看过一篇文章说,当两个人在对话的时候,其实是有六个人在对话——真实的我,真实的你,以及我以为的我,你以为你的你,还有我以为的你,你以为的我。
这六个“人”会不断判断接收到的信息,因为没有两个人是完全一样的,编码和解码上存在误差就成了不可避免。大多数情况,并不会产生什么特别大的影响。但是在两种情况下,需要注意:
1)当你不确定对方的意思时
2)当对方给予的是重要的或感情上的信息时。这时如果没有很好的积极倾听,就容易产生不必要的偏离和误会。
积极倾听可以通过三个步骤来完成:
1、告诉对方你所看到的和听到的内容。
2、告诉对方你对这个内容的理解。
3、询问对方你的结论是否正确。
A•学习者拆为己用
大家是否可以使用上述的三个步骤,来对今天【每日一拆】R和I中的内容,进行“积极倾听”的拆为己用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