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茵陈——除湿热之要药

茵陈——除湿热之要药

作者: 和薪 | 来源:发表于2017-08-02 09:32 被阅读0次

关于茵陈的药性查阅《神农本草经》、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李中梓的《雷公炮制药性解》和叶天士的《本草经解》,认为《本草经解》解释到位,抄录如下:

"气平,微寒,味苦,无毒。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久服轻身益气,耐老,面白悦,长年"。

下面是从气味经络上做解释:"茵陈气平微寒,禀天秋平冬寒金水之气,入手太阴肺经、足太阳寒水膀胱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风为阳邪,湿为阴邪,风湿在太阳,阳邪发热,阴邪发寒也;其主之者,气寒清热、味苦燥湿也。心为君火,火郁太阴,则肺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而热与湿结矣,太阴乃湿土之经,所以蒸土色于皮毛而成黄疸也;其主之者,苦平可以清心肺,微寒可以解湿热也。久服则燥胜,所以身轻。平寒清肺,肺主气,所以益气。心主血,味苦清心,清则血充华面,所以耐老,而面白可悦也。心为十二官之主,心安十二官皆安,所以长年也"。

《本草述钩元》在应用上详细解说:"茵陈,发陈致新,与他味之逐湿热者殊,而渗利为功者,尤难相匹。黄证湿气胜,则如熏黄而晦,热气胜,则如橘黄而明。湿固蒸热,热亦聚湿,皆从中土之湿毒以为本,所以茵陈皆宜。海藏谓随阳黄阴黄皆用之。又云内伤变黄,只用理中、建中,茵陈不必用。试思人身湿热之病居多,如七情、房劳、酒食违宜,劳役过度,伤其中气,以累元气,致脾阴大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者,何可胜数。第有因如是之损伤以病黄疸者,亦有损伤而不能调养以成虚劳者,虚劳虽亦有发黄,实则区以别矣。海藏所云不必用,当是此类。至于黄证,小便赤涩为湿热盛,惟小便清白定属虚,投以茵陈,反为虚虚。然则小便不利及赤涩者,乃湿兼热甚,大都始于胃,次及脾,更次及肾,自微而甚,皆茵陈之对治。至于内伤,原属虚证,果至标急,则虽虚而舍本以治标。又有元气素弱,避渗利之害,过服滋补,以致湿热愈增者,则有不可拘于久病调补之例。更有劳役伤气巳甚,复因口食冷物或雨,体脆感其气,致寒湿相合以发黄者,此种投姜、附、术、蔻,不得不借茵陈以化湿,所谓阴黄也。总之,兹物之投于外感之阳黄阴黄皆宜,于内伤之湿热亦宜,惟于内伤之寒湿合者不宜。盖内伤寒湿,为阳气不足之所化,宜投术、附,不可以有余之治法化之也。"

综上,茵陈是一种除湿热的要药。抓草药的郎中每次抓药都会加一把茵陈,估计在于考虑普通的感冒发烧多少都于湿热有关,所以基本都会用上。茵陈做茶饮喝也很好,有清新的香气,入口微甘。化学分析茵陈没毒性和其他副作用,所以《神农本草经》才写"久服轻身",时不时饮用对调理身体很有帮助。

相关文章

  • 茵陈——除湿热之要药

    关于茵陈的药性查阅《神农本草经》、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李中梓的《雷公炮制药性解》和叶天士的《本草经解》,认为《...

  • 茵陈的食用方法以及对健康有哪些好处?

    白蒿,又名茵陈,是野菜、是草、更是药。茵陈有疏肝解郁、清热利湿的作用。 肝火、肝胆湿热的一般表现,眼睛易发红、或干...

  • 茵陈蒿汤祛湿论

    治疗湿热黄疸的常用方,当属《伤寒论》中的茵陈蒿汤,中医描述的功用为清热、利湿、退黄,症属湿热内蕴,常用于病毒性肝炎...

  • 汗青藏百草之卌八~~茵陈

    汉代名医华佗留下“三月茵陈四月蒿”(李时珍说的是“二月茵陈五月蒿”)之古语,茵陈是什么?茵陈与蒿子有什么关系? 民...

  • 春苗

    “正月茵陈二月蒿,三月就当柴火烧。”这是我们家乡的一句顺口溜,说的是茵陈这种药是特殊的时效性——正月是药,二月是菜...

  • 各种病症对应首选药物

    辛温解表、宣肺利尿之要药:麻黄 鼻渊头痛之要药:辛夷 治寒饮伏肺之要药:细辛 治项背强痛之要药:葛根 治肝胆疾患及...

  • 中药考研必考点总结:(要药)

    辛温解表、宣肺利尿之要药:麻黄 鼻渊头痛之要药:辛夷 治寒饮伏肺之要药:细辛治项背强痛之要药:葛根 治肝胆疾患及少...

  • 三月茵陈四月蒿

    茵陈,众所周知是药食同源。上小学时每到每年的这个季节,学校组织学生去山上挖茵陈,学校熬水给同学们喝。那时就知道是为...

  • 常用中药小偏方

    腿病之要药:牛膝;牛膝+杜仲:补益肝肾 头病之要药:天麻;天麻+钩藤:平肝熄风 阳痿之要药:羊藿;淫羊藿+巴戟天:...

  • 什么茶适合什么人

    《本草拾遗》记载“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喝茶是很多中国人都有的习惯,常喝不仅能提神、延缓衰老、除口臭,还...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茵陈——除湿热之要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xkelxtx.html